家·園共建,為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大班時,幼兒的社會情感逐漸豐富和深厚,這時我們可以將主題內(nèi)容進一步的擴大,主題內(nèi)涵進一步豐富,如選擇“我愛家鄉(xiāng)”、“我愛祖國”等意義更加深遠的主題活動。如:在特定節(jié)日制作禮物;以 “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風土人情”等為切入口,讓幼兒欣賞特定的自然風景,感受民間文化,了解其豐富資源給予他們生活便利,進而產(chǎn)生熱愛的情感;還可開展《我長大了》主題活動,知道自己長大過程中成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自己長大了,應(yīng)關(guān)心幫助老人及兄弟姐妹,讓幼兒為自己的親人做一件事,并讓幼兒到小班去幫助弟弟妹妹講故事,整理玩具,穿衣穿鞋等,樹立起尊老愛幼,不持強凌弱的思想。
還可以增加幼兒園的飼養(yǎng)角,經(jīng)常組織孩子們集體喂喂小兔子、喂喂小雞,在照顧小兔子、小雞的過程中,孩子們懂得了如何去愛護小動物,能主動的從家里帶一些小動物愛吃的食物來喂小動物,漸漸地幼兒能把對動物的愛遷移到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愛,關(guān)心同伴也形成了小朋友的習慣。
(二)通過日常生活引導(dǎo)孩子“愛的模仿”
父母和祖父母、鄰里之間關(guān)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關(guān)心,孩子置身于這樣一種和睦、融洽的氛圍耳濡目染,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養(yǎng)成尊老愛幼的品行,訪效長輩關(guān)心他人、幫助他人。既接受了愛,又善于給予愛,這對于養(yǎng)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極有好處的。
在家中的時候,家長應(yīng)注意培養(yǎng)孩子“心中有他人,自己與別人是平等的”的意識。家長萬萬不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地為孩子提供一個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安樂窩”,這樣孩子長大后往往缺乏工作熱情與對社會的責任感,對人對事淡漠無情,也不可能有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和事業(yè)上的獻身精神。孩子不懂感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過重,而這種過重的自我中心意識往往來源于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遷就和溺愛,什么事都依著他,什么東西都讓給他,家里所有的人都圍著他轉(zhuǎn),這樣的孩子是不懂得去關(guān)心他人的。所以,要有意識養(yǎng)成孩子學會付出的品質(zhì),在日常生活中要耐心持久地加以引導(dǎo),如:吃早餐的時候,主動讓孩子幫助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將筷子,勺子擺好;去幼兒園的時候主動和留在家中的親人告別;去到幼兒園主動和老師、小朋友打招呼;引導(dǎo)幼兒能將好吃的、好玩的與他人分享等。從而讓幼兒逐漸體驗到除自己以外還有他人的存在,通過幼兒強烈的模仿行為能力,而學會自己向別人付出愛的時候,而感受到的幸福感。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一切良好行為都產(chǎn)生于良好的情感。富有“憐憫之愛”才能心存善念,助人為樂,富有“正義之愛”才能愛憎分明,見義勇為;富有“感恩之愛”才能知恩知德,尊老愛幼,富有“博大之愛”才能熱愛人民,無私奉獻。因此,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永恒話題,也是對幼兒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奠基工程,愛心教育的實施對幼兒一生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促進性的作用。孩子的童心需要百般呵護,只要在孩子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一定會收到豐碩的果實。因此,作為擔負著早期教育重任的母親河幼兒教師們,應(yīng)不失時機,潛移默化,齊心協(xié)力為幼兒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使其成為具有愛心、樂于助人、德才兼?zhèn)涞奈磥碇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