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老師不請我了
瑜瑜的接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比一般的孩子強,所以在班中很受老師和同伴的喜愛。在集體活動中,洋洋總會積極舉手發言,因此他的發言機會要比別的孩子多得多。以前,我沒覺得這有什么不好,但是,慢慢地我發現班里出現了兩極分化:活躍的孩子更加活躍,尤其是瑜瑜,而沉默的孩子更加沉默。
這一現象引起我的反思:教育是要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展,只關注部分孩子的教育是不公平的。于是,我開始注意在每次活動中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而不是只請積極舉手的孩子發言。有好幾次,瑜瑜舉起手站起身大聲喊:“老師,我知道,我知道”,在活動評價環節,我否定了瑜瑜這種行為,次后,瑜瑜的發言次數減少了,沒過多久,我發現瑜瑜幾乎不發言了。
這可把我急壞了,我找了個機會問瑜瑜:“現在,老師怎么看不到你舉手呀?”“老師,我不想。”“為什么不想?你以前不是很積極嗎?”“現在老師都不請我了,舉手也沒意思。老師,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聽了這番話,我大吃一驚,沒想到瑜瑜會有這樣的想法,我馬上告訴他,老師不請他不是因為老師不喜歡他了,老師很喜歡瑜瑜,但是要給別的小朋友回答問題的機會。
在以后的集體活動中,我盡量設計一些集體參與的環節,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即使在提問環節,我也會把問題按難易程度進行分類,難的問題讓能力強的幼兒回答,簡單的問題則讓能力較弱的幼兒回答,同時,盡量給予幼兒個別指導。
很快,瑜瑜又恢復了積極的狀態,而其他孩子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