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關注特殊孩子,拉近彼此距離
“嘉嘉,你要小便嗎?”課間,我主動問起嘉嘉,他想了想說,“要小便。”然后他拉著我的手說,“不會小。” “徐老師幫你”我帶他來到小便池,讓他站在男便池邊小便,他不肯,非要蹲到女便池那邊去。我一邊鼓勵他,一邊幫他脫下褲子,教給他正確的方法,一開始他很害怕,手緊緊抓著我不放,見我沒有離開的意思,也就放松了下來。“小好了嗎?”我問。“好了!”……
嘉嘉是班級中年齡非常小的一個孩子,剛來幼兒園時,哭鬧非常厲害。和孩子接觸了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弱,無法清楚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是用一些詞或者短句來說,而且口齒不太清楚,帶有外地口音,對我們說的普通話也有些聽不明白。同時我們還發現,孩子的自理能力也特別差,不會自己上廁所,甚至不會站著小便,開頭幾天經常尿濕褲子;進餐時也不會自己吃,要么坐著等老師喂,要么把飯碗打翻好幾次,身上、地上吃得到處都是……
針對孩子的這些情況,我們和家長進行了溝通。我們了解到,孩子從小在老家一直由老人帶著,開口說話比較晚,因此到現在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也因為是老人帶,所以很多事情都包辦代替,結果就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弱的結果。
了解情況后,平時我們經常關注嘉嘉的表現,時不時地問一下他,引導他用語言講述自己的需要。逐漸地,孩子與我們老師的距離拉近了,愿意主動說明自己的需求。孩子說的話雖然還是很短,但比起之前要清楚了很多。有了第一次站著小便的經驗,嘉嘉雖然還是不太會自己站著小便,但他開始愿意主動說明自己的需要來請求老師的幫助,會試著自己去嘗試了,進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