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老師,今天有獎勵嗎?
案例背景: 開學了,由于張老師在產假中,因此這學期我便成了大二班的代課老師。第一次獨立帶班,我心里比較緊張,希望孩子們能夠接受我、喜歡我,為此,我采用了在幼兒園中教師經常使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獎勵。希望通過獎勵來強化幼兒的正確行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片段一: 開學第一周,因為區角活動的材料沒有準備充分,所以我讓幼兒玩橡皮泥。或許是剛開學,幼兒還未從歡樂假期的氣氛中過渡出來,他們情緒顯得十分高昂,橡皮泥剛發下去,就像炸開鍋似的吵鬧起來。為了穩定班級紀律,使他們安靜下來,我提高嗓門說:今天誰做橡皮泥時最安靜、并且做出來又有創意,老師就有獎勵。一聽有獎勵,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楊與沈還忙不迭問:“老師,獎勵什么?”我沒有回答他們,而是重復一遍剛才說過的話。隨后孩子們的表現令人滿意。在規定的時間到后,我一一對幼兒的作品進行點評,并對有創意的幼兒當眾表揚,并請他們自己挑選一個喜歡的動物粘貼在身上,其他的孩子看到后都十分羨慕。 分析:我因為要穩定幼兒情緒,保持班級安靜,所以采用了獎勵手段,以此來達到我的目的,而幼兒正是聽到有獎勵才保持了安靜。我的外在控制行為獎勵在幼兒中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
片段二: 又一次區角活動開始,這次我為幼兒開設了美工區、益智區、結構區等請幼兒自由選擇參加。這一次幼兒表現都比較好,活動時也沒有上次這樣吵鬧,當我宣布區角活動結束、收拾材料時,有好幾個小朋友嚷著說:“老師,今天哪些小朋友做的好,可以得到動物貼紙?”他們的話讓我有些意外,因為這次事先沒有要求說做好了就有獎勵,但看著他們一臉的期待,為了不使孩子們失望,我還是對表現出色的孩子進行了獎勵。 分析:因為幼兒意識到老師可能會像第一次一樣,為表現出色的幼兒進行獎勵,所以這一次即使我沒有說獎勵,孩子們也對我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可能是以前我都滿足了他們的要求,所以在他們心中便產生了依賴性的外在獎勵,而對活動的本身卻不怎么感興趣。片段三: 區角活動中,我要求幼兒書寫數字7。當我本子剛發完,沈和史宸怡同聲問我:“老師,寫的好的小朋友是不是有獎勵?”對于他們的話我感到有點生氣,于是便轉問其他幼兒“你們是因為老師有獎勵才上幼兒園才寫字的,還是因為要學本領才上幼兒園?”幼兒齊聲回答,因為要學本領才上幼兒園。這時,薛站起來說:“沈就是想要老師的動物貼紙,因為她上一次沒有得到。 分析:有些幼兒已依賴外在獎勵,當提出書寫數字7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寫的好的小朋友是有獎勵的。而此時我也已認識到獎勵可能會激勵幼兒照教師的意圖去做,但幼兒那樣的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獎勵。故我這一次沒有滿足孩子要獎勵的要求,讓他們意識到不是因為獎勵才要學本領的。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了,教師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幼兒用自然的方法進行評價,而這種自然的評價要以具有典型意義的幼兒行為表現等為重要依據,且要避免用劃一的標準來評價不同的幼兒。獎勵作為表揚的一種方式,能對幼兒做出積極的評價,科學合理地運用此方式能有效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但從以上三個案例來看,教師更多的是把獎勵當作成人控制幼兒的一種手段,這是不科學的。1、 選擇適合年齡特點的表揚獎勵方式 教師在一日活動中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各種行為表現,對幼兒的點滴進步要予以真誠的及時的表揚。這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質方面的。但對不同年齡的幼兒的表揚措施應有所側重,把握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比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應該讓孩子更關注自身的行為,而不應該把獲得物質獎勵作為孩子的一種追求。因此對中、大班孩子的表揚獎勵,應從小班的物質為主慢慢轉向精神為主。這種表揚和獎勵有利于孩子良好行為的鞏固,提高幼兒的自主性。2、 表揚獎勵方式的個性化選擇 每個孩子具有不同的遺傳因素、家長環境及個性特點,教師要用欣賞的目光去注視身邊的每個孩子,公平、真誠地對待每個不同的個體,同時給予不同的個體以不同的表揚,因人而異地處理好表揚指向的具體明確度及表揚方式的個性化選擇。如對需要關愛的孩子,教師更多地用親近的表揚方式,經常性地擁抱、眼神的交流等,讓其得到滿足,增強自信;又如對內向的孩子,教師要善于發現其閃光點和優點,有意識地經常性的在眾多孩子面前給予表揚。也可在物質表揚的同時,一句肯定的話、一雙信任的眼睛都會使孩子信心百倍的;再如對膽怯懦弱的孩子,要講究表揚的語氣,教師可用柔和、慈愛、平等的語氣,讓其感到安定,也可用鼓勵、堅定的語氣讓其幼兒增強信心。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更多地看到孩子的成功,看到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適時、適度、適當地給予具體化的表揚,并賦予孩子物質、精神相融合的獎勵。今后,我在教學中還應時刻注意自己的獎勵行為、方式,是否真正起到了為幼兒全面發展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