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二)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查發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等等。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如今的小孩子大部分都是有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一輩人的素質肯定不高,有些壞習慣當然也是很難避免的了,而小孩子長時間跟他們在一起,就會有影響了。模仿真的是小孩子的天性,為什么說一個怎么樣的老師交出怎么樣的學生,理由就是在這里。孩子認為老師、家長說的話,做的事總是對的,所以他們會模仿。
案例:一次我在上課,我們班有個孩子在小聲地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話,第一次我看見后提醒他不要說話,后來他又講了,我叫他起來問他:“你來跟我說說看,剛才老師講的什么東西。”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各方面都比別的孩子強,他回答出來了。可是我還是批評了他:“不要以為,其他老師說你聰明了,你上課就可以不聽了,就可以跟旁邊的小朋友講話了。”后來下課以后,我聽見好幾個小朋友都走到他那里也去跟他說我上課時說過的話。這些孩子好的沒學會,不好的一學就會了。
(三)重復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復制造出來,并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復n次就會成為習慣。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現并設法制止。孩子的有些不好的行為,一次沒有人阻止他,他就會有第二次,慢慢的有第三次、第四次,不斷地重復就變成壞習慣了。
三、解決的方法
(一)家園合作
家庭是幼兒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在家庭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家長的一言一行無意之中成了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因此,要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僅僅靠幼兒園的教育是不夠的,我們還重視家長工作、讓家長明白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家長與學校老師要經常交流,密切配合老師共同對幼兒進行教育。孩子最聽老師的話,老師說什么幼兒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師,因此家長教育碰到什么問題及時反映給老師,配合老師進行個別教育,教師也可以運用家園聯系卡、開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交流這樣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創設環境
環境的教育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幼兒學習的途徑應是具體直觀的良好的環境可以刺激孩子的行為習慣。游戲是進行幼兒教育的形式,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最能接受的教學方式。游戲過程中,幼兒最容易進入角色,接受教育,通過游戲,幼兒能將學到的東西親身加以體驗,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老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也要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等幼兒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兒明白不好的習慣會給人們帶來危害,良好的習慣會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對個性的發展和優良品質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