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老師你不能這么做
在平時的帶班活動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如果稍不注意可能就會給孩子造成一些誤導,但是同時孩子也會以你平時的教育方法來提醒你。 實錄一: 孩子們正在整理玩具,老師站在一旁觀察著孩子的情況。忽然感到鼻子有點癢,順手就用食指摳捏了一下鼻孔。這時旁邊的付好奇地問老師:“老師,你為什么挖鼻子呀?”老師回答:“老師的鼻子有點癢,”付一本正經地說:“老師,鼻孔不能挖的。會流血,手上的細菌會得病的。”老師一聽既感動又不好意思地:“謝謝你,我下次一定不再挖鼻孔了。”實錄二: 帶小朋友出去運動時,鞋里不小心進了個沙子,穿著很不舒服。于是在小朋友去洗手時,我脫下一只鞋子想看看是什么。這時一個孩子走過來:“老師,你怎么脫鞋呀?你要睡覺嗎?”我搖搖頭:“剛才我的鞋子里進了東西,穿著不舒服,我想看看。”“老師,你這樣很沒禮貌的。”我一聽有點楞了。他繼續說:“我媽媽說,人多時脫鞋子就是沒禮貌。”我一聽一邊穿鞋,一邊向他表示感謝:“謝謝你提醒我。”實錄三: 這段時間為了預防手足口病,我們一直在強調飯前便后要洗手,老師看著小朋友洗好手后轉身準備走,最后一個走出衛生間的小燕子問:“老師,你還沒洗手呢。”“老師現在不吃飯,等會洗。”“你不能這樣,不洗手,你會得手足口病的。”我一聽:“你說得對,老師也要洗手。” 愛模仿,是三、四歲幼兒突出的年齡特征。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伙伴。模仿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尤其在小班第一學期,孩子基本是以成人為模仿對象,孩子尤其喜歡模仿老師的言行。而到了第二學期,幼兒的模仿就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在模仿中開始有創造,有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表達。這時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幼兒不自覺的模仿行為,并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教師、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在平時活動中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兒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二被孩子指出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用虛心接受的態度積極改正引發幼兒的良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