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一樣的的孩子,不一樣的表現
不論是開家長會還是入園、接園時與家長的交流,總是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在家與在園表現判若兩人,在幼兒園特別乖,飯自己吃,玩具自己收拾,可一回家就完全變了樣。我們班的可可是個特別乖巧懂事的孩子,可是媽媽卻對我說在家特別犟,說話也不怎么聽,還喜歡哭;聰兒也很聽話,有點內向,在幼兒園吃飯也是特別快,可爸爸總是對我們說,在家必須得喂,不然不吃。對此,我有一些自己的見解,也查看了一些資料。
孩子在家的時候呢,吃飯的時候一邊吃一邊玩,家長呢,就一邊追一邊喂,在幼兒園呢,有三十多個小朋友,小朋友們都是一樣的,都是坐在那里老老實實的吃飯,吃的快的,吃的干凈的小朋友還會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小朋友都爭著搶著的要表現給老師看;而在家里,沒有對比了,再加上父母、祖輩的寵愛,久而久之,孩子的壞習慣當然就養成了。
還有就是玩玩具,現在的小朋友,家里都有好多的玩具,每天都要把各種各樣的玩具從抽屜、茶幾底下、架子上、盒子里搬出來,一件一件的擺弄,然后丟在地板上,再去拿其他的東西,在很短的時間里她就會制造出一大堆的混亂。家長的大概就是隔著老遠遙控指揮“快撿起來”“再亂扔不給你玩啦”,但你會發現,你越這樣說,孩子就越扔,而且還會一邊扔一邊沖你笑,把你氣得不知所措,沒有辦法,只能等孩子玩完了,追在后面收拾、整理,那真是件沒完沒了的事,但在幼兒園里他們就知道把玩具玩完放好。這是因為,幼兒園里的老師并沒有追在孩子的后面大喊大叫,但是為什么孩子就那么的聽話呢?原因就在于:孩子對于命令的口氣根本不當回事,語言的強化更加深了孩子仍玩具的興趣,孩子年齡小,常常會像猴子掰玉米一樣,看見一樣新的就丟掉舊的,玩一路,丟一路。而當孩子玩好、丟好以后父母只是一邊抱怨一邊幫著把玩具物歸原處,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玩具不能到處亂扔制造的混亂,大人還要收拾、整理。我們如果站在成人的視角,就會覺得家里被孩子弄的一塌糊涂,而如果我們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能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孩子制造混亂的整個過程,你就會明白他們正是在這個“制造混亂”的過程中探索周圍世界的。不要因為孩子還小就貫著她,不要因為孩子還不懂就一切都有大人包辦代替,習慣的培養很重要,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全無道理的。
其實在家也可以像幼兒園的區角一樣,專門為孩子搭建一塊玩玩具的地方,讓她亂就在那一塊亂,會發現,她就不會一邊走,一邊扔了,作為家長呢,也要多抽出點時間陪孩子一起玩她的玩具,父母的愛是最直接的。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家園合作,建立生活規律,科學合理安排幼兒一日生活。作息時間一定要嚴格執行,家園一致,長期堅持下去的話肯定會有效果的。就像是這個寒假,很多小朋友的生物鐘都顛倒了,入園前兩天怎么也睡不著,小椅子也總不記得塞,吃飯老講話,還哭著不愿意來上幼兒園,吵著要在家看電視;但我們的王恩慧小朋友卻在這個寒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是尿褲子的她入園兩個星期了幾乎沒在身上解過一次小便,吃飯也有了不小的進步。我很好奇原因,奶奶就告訴我:過年放假在家每天都訓練恩慧解小便,中午強制性地定時睡覺,吃飯也不喂,就按照幼兒園的生活作息時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