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老師,他親了我
星期一的早上,眼淚汪汪地走到我身邊,哽咽著說了句:“老師早上好!”“呦,怎么了?”這個場景不陌生,雙休日孩子在家玩了兩天,周一早上來園就不是很痛快,更何況天氣還冷,孩子愛賴床。我已經做好了做她思想工作的準備。
“老師,上星期五親我臉。我覺得特別臟,回家洗了半天。今天他要是還親我,怎么辦呀!”
這個答案還真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這么敏感、這么介意,我們都能理解。可這分明出自一個奶聲奶氣的小孩之口。
“是嗎?他為什么要親你呢?等他來了我問問他,你別哭了,先玩一會玩具吧!”
還沒有到,媽 媽的電話來了。反映的正是剛才小朋友說的事,我聽出家長想讓我告誡那個孩子,以后不能這樣做了。言外之意就是她們家的小女孩被別人家小男孩親了,就是被人家占了便宜。
五六歲的孩子懂什么,他們的思想絕沒有大人想的那樣復雜,做事的動機也絕不會像大人想得那樣不單純。我在電話中滿口答應了家長的要求,但我并不想懲戒那個孩子。
終于等到了,我把他單獨叫到活動室里。“聽說你上星期五親了,有這回事嗎?”我開門見山地問。
“是。”回答很簡單,但并沒有做錯事時應該帶的慚愧或羞澀的表情。
“你為什么要親她呀!”
“沒什么,就是她在后面總是玩兒我的椅子,我就回頭親了她一下。”
沒錯,是坐在身后緊挨著他,我仿佛看見了小手正搭在他的椅子上,這可能是習慣動作,我也見過這一場景,可能是因為正在上課講著什么知識,沒有停下來制止她。如果換了別的小孩,無非是回過頭去和她小聲地吵,或是打斷老師的話來打小報告,更有甚者可能會動用武力,使勁拉開她的手。而卻選擇了默默地親了她一下。不同于他人的舉止,突然讓我想起了“包容”這個詞。這個孩子個子不小,平時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嘰嘰喳喳地,總像個小大人似的,只要老師說“誰能幫幫他”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老師要問“今天午飯后誰想練習一下,幫助小朋友們把弄臟的地面墩干凈”舉手最高的還是他。就是這樣一個時時都想幫助別人的孩子,面對別人的“討厭”的小舉動,他選擇的也是他認為不會傷害別人的小辦法。從這個角度想,他真是一個很會照顧小妹妹的大哥哥。
我不知道我的分析是否真得正確,但我認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否則,我們簡單地訓誡他,真的會傷害一顆幼小的心靈。
可他認為的不會傷害別人的辦法,并不一定是別人能夠接受的辦法,于是我輕聲地說:“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下次如果她再玩兒你的椅子,你提醒她就行了,她會聽的。她不喜歡別人親她,她更希望你用話來提醒她。你能做到嗎?”點了點頭。
現在該是對談心的時候了。“老師剛才問了,他說你上課總是玩兒他的椅子,有這回事嗎?”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又說:“其實,他可以直接把你告訴老師,讓老師批評你,你愿意這樣嗎?也可以直接使勁拉走你的手,那樣他勁兒大可能會弄疼你的手,你愿意這樣嗎?”直搖頭,我告訴她:“親你一下可能是他想提醒你,別再動他的椅子了,這是他善意的提醒,沒有其他的意思。我已經提示他有事直接說話,不隨便親你了。不過以后你在上課時要認真聽講,別再玩兒別人的椅子了。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