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過早的小學化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隨著孩子們漸漸的長大,從小班一步一步的升入大班,在每一個階段中發(fā)現(xiàn)家長所擔心的事情都會不一樣;小班時家長似乎以關注孩子的“情緒”為主,中班時家長似乎以關注孩子的”習慣“為主,而到了大班后家長似乎以”擔心“為主;這l兩年時間中通過和和家長的交流中漸漸的了解到家長心中所擔心的問題:如擔心幼兒園為什么不學習拼音、算數(shù)、認字,擔心自己的孩子現(xiàn)在不學習拼音、算數(shù)是否上一年級之后跟不上,擔心孩子不學東西會不會比別的孩子落下、拿別人的孩子識字的數(shù)目來還自己的孩子作比較等等。面對家長的這些詢問、擔心,每天也都會一一的解釋,告訴家長提早小學化的學習會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引導家長了解幼兒園理念教育的方式 ”玩中學、學中玩“以游戲為主貫穿于每一個活動中,讓孩子在游戲中自由、自主的發(fā)展。
適應方面:幼兒園生活中以游戲為主開展各類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深受孩子的喜歡,并且孩子通過游戲慢慢的懂得與同伴的相處、交流。如果現(xiàn)在強加給孩子跟小學一樣的環(huán)境去學習,就會導致孩子喪失原本的活潑、興趣,去無奈的選擇一個不適應的環(huán)境進行學習;或許看到他是在那用功的學習,可孩子卻失去了他原本的好問、探索的能力。在什么年齡就要做什么事情,過早的給孩子加入,就會適得其反。
情緒管理方面:每天面對活潑可愛的孩子,自己的心中也會特別的開心、有趣;而然當你在這活潑可愛上強加色彩時,孩子就會失去原本的動力。這時面對家長的詢問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不喜歡講述、表達,家長還會責備孩子不喜歡說話什么的。扼殺孩子其真正的想法。其實大家就沒有想想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的,不再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而是一味的去責備孩子,當強加給孩子時,孩子又無力反抗,得不到理解就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如:不愿意去幼兒園、哭鬧、不吃飯、亂發(fā)脾氣、不愿意講話等等,這些可能都會是孩子來釋放自己的一種方式。
負擔方面:在面對幼小的孩子中,主要以游戲、玩耍為主;在活動區(qū)中的小醫(yī)院、小超市、娃娃家、表演區(qū)、建構區(qū)等玩耍、游戲中孩子能充分的鍛煉自己(口語表達、與同伴合作、交流、角色分配等等);而然當讓幼小的孩子去按照小學的模式中上課、學習,就會阻擋孩子原本的發(fā)展左右的協(xié)調。就好比一個6歲的孩子原本拿兩斤的東西能夠正常走路,而其爸爸媽媽非讓孩子再多拿上兩斤的東西,孩子就會拖拉在地的拉著走,這樣不僅不能鍛煉孩子的手臂力量,反而傷害了孩子。
面對小小的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真正的發(fā)展,不能以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事事都替孩子做主,讓孩子失去自由的權利,扼殺孩子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