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老師,我不會
天氣漸漸變冷,小朋友的衣服也越穿越多,已經有小朋友里三件外三件地穿了起來。衣服穿多了,午睡時必然要多脫衣服,這樣問題出現了,就是需要教師幫忙把衣服脫下來,但有部分小朋友在還沒脫衣服之前就開始喊了:“老師,我不會脫。”有的甚至就坐在床沿上等老師來幫他脫衣服。小朋友連脫衣服、褲子和鞋子都需要老師幫助,更何況是穿衣服、褲子和鞋子呢!所以起床之后,教室里的三位保教人員必須動作很快地幫孩子們穿上衣物,讓他們自己穿吧又生怕他們著涼感冒,只能幫助他們把衣服穿上。聰明的孩子就是知道我們老師會幫他們穿衣服,所以他們的惰性越來越強,都不愿自己動手穿衣服。
但反過來說,為什么會出現“老師:我不會”的現象,不是所有班級里的孩子都不會穿衣服,而是有部分孩子不會穿,我們通過與家長的溝通,發現這些“我不會”孩子在家里都被太好地照顧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長的如此溺愛不讓孩子自己動手才會導致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的弱。要想改變這種“我不會”孩子的行為,必須要和家庭教育同步起來,讓家長在家中放開孩子的手讓孩子們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幼兒園里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練習,才會擺脫“我不會”的現象。
除了在自理能力方面出現“我不會”,在教學活動中也會出現“老師:我不會”的現象。比如這周一的撕紙特色活動《蘑菇》中,當我示范完了如何沿著黑色的線把蘑菇的形狀撕下來后,請小朋友自己動手撕蘑菇時就聽到很多小朋友在喊:“老師:我不會!”無奈我只好再次示范,當我示范結束,同樣的聲音又出現了:老師,我不會。好吧!只好走下去手把手地教,這一教原本那些在自己撕蘑菇地小朋友也開始喊“老師,我不會!”這下我必須阻止更多的“我不會”孩子的出現,于是我開始紅蘋果“誘惑”:“誰能夠自己撕出蘑菇的形狀來,誰就可以得到一個大蘋果。”沒想到“誘惑”還是有點作用的,有多一點的孩子開始選擇自己撕紙了,雖然他們根本沒有撕出蘑菇的形狀,但是我看到他們在自己動手撕紙了,我同樣給予鼓勵和表揚,最后把紅蘋果給了這些自己動手的孩子。這是在美工活動中出現的“我不會”。
在數學練習的時候同樣也會出現“我不會”的現象,這些“ 我不會”孩子有一些是真不會,而有一些是假不會,因為他們在老師講解的時候沒有好好地聽,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只要老師重新給他們講一下完成的方法,他們很快就能把練習完成。對于這些孩子在老師講解的時候要特別關注一下,讓他們注意聽老師的講解,不要開小差。而那些真不會的孩子需要我們老師特殊的關注和指導,可以選擇在區域活動的時候對這些孩子再次指導和幫助,讓他們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練習,在此基礎上慢慢地改善“我不會”的現象。
小班孩子年齡小,各方面表現都可能比中大班孩子弱,但是我們老師和家長們絕對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而對小班孩子特殊照顧,因為“我不會”而使他們有依賴心理,要該放手時就放手,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從“我不會”到“我會”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