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遺傳因素和家庭教養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分別占一個什么樣的比重呢?說法各式各樣,而我更重視的是家庭教養,因為這個可改變、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旅途中我接觸的孩子都是相對年齡段偏低且可變性強的,所以我更堅信: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上親子課是特別能看到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情況的,今天親子課的一個環節是晾毛巾活動,設身處地的想想也知道兩歲的孩子在掛毛巾和夾夾子的時候肯定是笨手笨腳的,做得不夠好、做得慢、不會做,那是理所當然的,可是你們會發現那些毛巾掛得是井井有條,因為有家長的干預。甚至乎一位家長著急得手把手的幫孩子弄好,我還記得有個小女孩,她平時上課幾乎不怎么說話的,竟然指著婆婆說:“不用你,我自己來”,孩子也開始反抗拉!家長的一手包辦容易造成孩子沒有主見、動手能力弱、依賴和軟弱,但是會反抗和反抗到底的孩子就容易走另一個極端,他們獨立、自主,會指揮別人,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難以接納別人的建議。
在精英班有個帥帥的小男孩,說話精靈得很,我們看著都打從心底里喜歡,更何況是外人呢,而且他是由四位老人家輪流照顧的,所以他得到的關注和愛護應該是要比一般的孩子多得多!剛來的時候他哭得可厲害了,自理能力又超級差的,后來在我們的關愛下他適應了,自理能力提高了,開始很喜歡來上課羅,也沒有表現出特別的粘人,因為每個人都對他很好。最近他又開始哭了,開始非常粘人,開始變得什么都不會做了,要我們幫忙。我們推斷這孩子是要奪寵了,因為這段時間陸續進來了四五個新來的孩子,那我們老師的關注肯定有所轉移,會給新來的孩子更多的呵護羅,可這孩子曾經那么的萬千寵愛于一身,一下子就會感覺被忽略了,那他就只能哭、只能扮成弱者,只能開始黏住相對更關心他的人了!關愛太多的孩子容易以自我感受為中心,容易想著法子去爭取別人的關注和愛,容易覺得自己應該被愛,更容易被別人的漠視所擊垮。
之前精英班有一個女孩,肢體動作特別的粗暴,特以自我為中心,想干嘛就要去爭取,而且經常是用肢體動作去爭取,怎么說都說不通,不讓她如愿她就哭鬧、在地上打滾。為什么孩子這么霸道,那我們來看看她媽 媽又是一個什么樣的表現:一般來說她媽 媽是放任孩子的,孩子即使打人了、玩水玩到衣服都濕掉了或者跟孩子搶東西,只要不影響她媽 媽,她媽 媽一般都是置之不理的,甚至乎另一個孩子來投訴她女兒,她都可以不吭一聲,但是只要影響到媽 媽,那媽 媽的肢體動作比孩子更粗暴,有一次,孩子不愿意上來,在樓梯哭鬧,她就拽著孩子的一個手腕拖著她進來,孩子繼續掙扎,于是行動升級,媽 媽把孩子糾起來扔到沙發上。不用我說,孩子為什么這樣已經一目了然了吧!
孩子需要幫助、需要照顧、需要自由,但這更需要的是一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