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老師,讓我做好嗎?
案例:
一天中午,小朋友們都陸續吃完午飯,伴隨著精彩的動畫節目,小朋友們看得都津津有味兒的,自由活動著,玩著各自喜歡的玩具。這時,我正坐在小椅子上寫著備課本上的內容(同時也有好多小朋友會圍在旁邊好奇地看老師在做什么),寫著寫著出錯了,需要修改大量其中的文字,正需要用修正液,于是我不假思索的講到:“誰能幫老師把辦公桌子上的修正液拿過來啊?”
話音剛落,有好多的小朋友便放下手中的玩具,一擁而上:“我!”,“我!”
徐問:“老師啊,你要拿什么東西啊?”
我說:“老師要修正液啊!用來改一改寫錯的字呢。”
“修正液是什么東西啊?可以吃嗎?”文文接著問,
我說:“老師要把小本本上的黑黑的字都擦干凈啊,所以用修正液啊,這個東西小朋友不可以吃的哦!”
“老師,那修正液長的什么樣子啊?”劉問到。
話音還沒落下,夏說到:“我看到過老師用的,好象是一個長長的小東西,搖起來還有點聲音的。老師,是不是那個呀?”
我趕忙答到:“對的,對的,就是那個小小的東西啊!”
“我去拿我去拿!我知道放在哪里的。”黃喊到。
于是,小朋友們都蜂擁而上,搶著要去拿。看著擁上來的幼兒,我掃了一眼,
挑了一名平時能力比較強的幼兒劉去拿了。
劉開心地跑進午睡室的辦公桌那里,耳邊留下了一片嘆息:“哎!怎么沒有叫我去拿啊……”
案例分析:
其實,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也時有發生。比如:“小朋友,去幫老師把梳子拿過來!”,“去幫老師把放在桌子上的書拿過來!”,“把這個玩具還給那個小朋友!”
,“今天哪個小朋友乖的表現好的,我們來請這個表現最好的小朋友來當小老師。”
,“哪個小朋友今天畫畫得最漂亮的,我們給小朋友獎勵一個大五角星哦!”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
這些實際上也可能是每個幼兒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于幼兒而言,或許是不用費力或者是稍微費力就能辦得到的事情。在案例中,看到了幼兒為了能幫老師做事情,
而寧愿放棄自己喜歡的游戲、喜歡的玩具等,只為了來幫老師做這個事情,由此也表明了他們對于“幫老師做事情”這個活動有著很高的熱情;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老師平時可以通過利用一些簡單的任務或者小事情,然后請幼兒們來做,當然效果好與不好以另當別論,重要的是老師可以利用請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培養孩子們的任務意識和能力,鍛煉能力弱的幼兒的能力,同時也拉近老師和幼兒之間的距離和關系,是個別關注,個別教育的好機會。
在本案例中,因為我的一句話“誰能幫老師把辦公桌子上的修正液拿過來啊?”
而同時激起這么多小朋友的熱情,在我一聲話音剛落下后,他們都在用那種期盼的目光等待著老師,而我卻沒有注意到他們每個人迫切的目光,仍用著老師高高在上的權利,挑選了一位在我心目中最能干的孩子去。由此也引來了很多孩子的失望。可能我當時也只是考慮到要先把自己的東西改好,哪個小朋友能又快又好地幫我完成這個任務,而大大忽略其他幼兒的感受了。
案例反思:
通過這個案例,使我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活動細節當中的不足,平時一點點小小的環節都能夠反映出自己很多的欠缺和問題處,需要改善和進一步提高的空間還相當的大,這些都也引發了我對這些問題需要做深度的思考。從這樣一件小事情小細節我們可以容易看出,幼兒們是在與老師的互動中逐漸成長起來的,他們崇拜、尊敬、信任、依賴老師,因此,老師的一言一行與孩子們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小朋友會很關注老師起始的一切言行舉止,而且會跟著模仿,所以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老師是起著很重要的帶頭示范作用的,這個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