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老師,讓我做好嗎?
因此在很多教育活動中,我們身為老師,應該注意哪些呢?
一、師幼應保持良好的互動
在活動中,孩子們可能更多希望的是我們的身份是他們的朋友,而不是一天到晚高高在上的指揮者,這樣會使得老師與孩子們之間的親近感流失,距離會拉得更遠,因此,我們在請幼兒幫助時,應用商量的口吻:“你能幫老師……?”
這樣一來,幼兒們會在老師的影響下,當他們在請求別人的幫忙時,能自然而然有這種講禮貌的好習慣的養成,變得更有禮貌,也會更愿意為你幫忙。所以,我想身為老師,應該是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謂為人師表,要樹立好的言行。不能把孩子當成是自己手中的指揮棒,想怎么指就怎么指,要保持好的互動方式。而且,我們不能因為幼兒喜歡幫老師做事,或者是愿意幫老師做事情,而因此自己變得沒有節制,凡事都應該有個度,無論是課間、游戲時間,或是其他閑暇時候,好象只要老師自己需要,就不管時間、地點,有事情都支配幼兒去做,老師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規律地讓幼兒有一些鍛煉的機會。
二、照顧和培養應共同進行。
可能很多老師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存在著主觀因素,老師或許容易將目光鎖定在那些比較可愛,聰明伶俐,能干的幼兒身上。但事實上,回過頭來想一下,那些能干的幼兒也不是生來就什么都懂什么都會的,他們那些能力也是需要在家長或者老師給予的一次又一次的培養照顧中鍛煉出來的;天才也該是需要辛勤汗水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的,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時間和實踐檢驗出來的名言。因此,我想適時地應該將目光移到那些期盼已久的目光上去。在眾多的小事情中,肯定會有他們能夠做的,他們更多地需要老師的培養和關心。
三、互動互勉,善于發現。
大多數的小朋友在老師發出頭一句問號時,會有很積極的熱情的反映,都會投來很多好奇和期盼的眼神,也會問這問那、問東問西,可想而知興趣和積極性相當之高。但也會偶爾有那么幾個幼兒可以從他們的表情和目光中看出,他們內心期待卻不會表達得那么強烈,用我們的詞匯可以說是含蓄,這部分幼兒的能力或許潛在著,但就是因為他們的性格,或其他環境因素讓他們暫時還不太懂得表達自己的話,這就需要老師多長個心眼多關注這部分“潛力股”,在適當的時候老師盡量也要特意觀察他們對待事務的處理方式,包括神情舉止一一記錄,發覺他們的優勢能力,在碰到一些簡單任務要孩子配合時,巧妙的點撥這一部分幼兒,讓他們可以在很自然輕松的情境下融入到其他小朋友中間,也順利發揮自己固有的潛力,一舉兩得。所以,這就需要老師有敏銳的目光,懂得發現,善于捕捉日常活動中的每一個鏡頭,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