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善待孩子的過錯
早晨,我正準備組織小朋友們玩活動區。幾個孩子急匆匆地跑過來搶著說:“吳老師,陽陽他……”我心里一驚,急忙問:“陽陽他怎么了?”幾個孩子并沒有馬上回答我,只是拉著我把我帶到小朋友自己放物品的柜子前。跑在前邊的雯雯小朋友“噌”地一下拉開了陽陽的抽屜:“吳老師,你看,他偷拿了那么多的彩色紙。”看到這種情景,我沉思了一會兒說:“哦,原來是這么一回事。來,孩子們,我們是不是先把紙放回去,別人的抽屜是不能隨便亂翻的。”孩子們聽了我的話,有點兒疑惑,不解地看著我,似乎在問:他拿了班級里的紙為什么還不批評他呢?在我的耐心解說下,他們若有所思地把紙放在回去。一場小小的風波暫時平息了,而我心中卻在思考:孩子私自拿了彩色紙我該怎么辦?我怎樣做才能不會傷害他,而又能讓他受到教育改正過來了?我正在等待時機。孩子們開始在美工區玩,陽陽小朋友也興致勃勃地來到美工區。我看世紀不錯,就在美工區和孩子們玩了起來。孩子們這個說要畫畫,那個說要粘貼,還有的說要折紙,我趁勢說:“好吧,吳老師就教忸怩們折紙吧。”這時雯雯小朋友提議說想要彩色的紙,于是我對陽陽小朋友說:“請你幫老師把柜子里的彩色紙拿來好嗎?”陽陽開始的時候很高興,起身就走,可是沒有走幾步,他卻突然停住了腳步,低頭不語,并怯生生地看著我。我起身走到陽陽的身邊對他說:“還是吳老師去拿吧。”陽陽卻一把拉住我,轉身跑到自己的抽屜前,看我并沒有注意他,然后快速地拿出了彩色紙,跑回來遞到我的手里。我摸著他的頭說:“謝謝你,陽陽小朋友。”可他卻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美工區里我與孩子們玩著折紙,可是陽陽小朋友卻心不在焉。他一會兒拉拉我的衣服,一會兒又拉拉我的手,我問他:“陽陽,你有什么事情嗎?”他向我點了點頭。我們走到了一邊,他對我講述了自己從柜子里拿紙的經過。為了維護他的自尊,我蹲下來對他說:“陽陽你很勇敢,你是一個很誠實的孩子,你的誠實很讓老師高興。”陽陽聽到了我的表揚,立刻興奮地問我:“吳老師,你不會罵我嗎?”我說:“對呀,有錯就改一樣是好孩子呀。”他又問我:“那你還喜歡我嗎?”我說:“我當然喜歡你拉,好了,你快去和孩子一起玩吧。”陽陽高興地走了,可是沒走兩步他又轉身對我說:“吳老師,我也喜歡你。”說著,就像一只小鳥,快樂地跑開了。反思:《綱要》中指出: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接納、關愛、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的呆板說教。幼兒的社會性品質不是講解灌輸的產物,也不是命令的結果。而往往是由幼兒自己決定的。一、應該給幼兒創設一個寬容和接納的環境。《綱要》告訴我們:一個寬容和接納的環境,有助于幼兒良好自我意識和個性的發展。而這種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個性,又將反過來激勵幼兒形成對社會的良好認識、情感和行為。寬容和接納意味著老師要善待孩子的錯誤,我們應該從幼兒自身學習發展的角度,從他們自己積累經驗的角度來看待幼兒所犯的錯誤,而不僅僅是將幼兒的錯誤看作是不符合正確標準的,更應該看作是他們自身獲取經驗的必須途徑。在活動中,我沒有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而是心平氣和地接納了孩子的錯誤,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二、教師要注重“尊重和要求的和諧統一”“尊重幼兒”是《綱要》中反復強調的一個原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求必須伴隨尊重,尊重必須伴隨要求。教師在提出要求的同時,是以尊重的方式進行的,它包括尊重幼兒的經驗、個性、行為習慣,而尊重本身就是一種要求的方式。在活動中,我的要求是步步緊逼式的,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濃厚的尊重意識,這種以要求的方式實現的尊重,使幼兒獲得了諸如成功感等多方面體驗。同時,我始終沒有放棄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尊重和要求孩子和和諧統一的。三、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創設環境,精心設計問題,促進幼兒的有效發展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有教育、點點滴滴皆教育。”老師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創設多樣的“問題情景”和“開放式提問”。激發幼兒思考和探索,調動與激勵幼兒在與環境和“問題情景”的不斷積極主動的相互作用中主動、有效地學習、;多采用移情教育的方式,促使幼兒自我反思、自由判斷,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活動中我就是抓住了時機,設計了一個“問題情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最后,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活動孩子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