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不要讓孩子在''被安排''中度過
教育筆記:不要讓孩子在''被安排''中度過
最近,我們幼兒園在重點開展區域游戲活動,我看到了這樣一幕:在“自助燒烤區”,一群孩子在很“認真”的玩著。“顧客”坐在就餐區不停地吃著東西;兩個服務員也煞有其事的在認真履行著“職責”,幾個小廚師不停地在撥弄著毫無物品的“鍋子”,整個場景真是“文明有加”,這完全不是孩子們該有的游戲狀態。于是我找到老師,詢問其原因。原來,老師們為了給孩子提供充足游戲空間和游戲材料,花足了心思,不僅犧牲了很多自己休息時間在準備材料,而且還發動家長全力以赴。看著區域的逐漸豐滿,老師很有成就感。然而,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老師卻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孩子對這些項目興趣不是很濃,尤其是在“生活區”。如果要重新設置游戲,一是時間上來不及;二是舍不得。于是老師便教幼兒怎么玩,一次不行來兩次.......,于是就出現了上述一幕。
從老師角度出發,她們對工作熱愛值得肯定,但從孩子發展的角度來看,她們的行為卻值得我們反思。這讓我想起, 曾在應彩云老師的博客中看到這樣一篇日志。這個故事發生在春游時,原本聽到春游就會歡呼雀躍的孩子,現在卻打不起精神。反思其原因,就在并于春游前,老師總喜歡布置的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帶著任務進行春游,可想而知這樣的活動,孩子會有興趣嗎?應老師面對這樣的情況,靈機一變,對孩子說:今天我們就是去玩。""真的嗎?"孩子將信將疑的問,"真的"。那一次孩子玩得很盡興,應老師也很好的抓住了當時有效的動態資源,讓孩子赤著腳踩在草地上,感受著“肌膚與草”親密接觸的美妙感覺,這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力量,也讓孩子內心激起要好好愛護小草的情感,從主觀意識上就不自覺明白了"保護植物"的重要意義。
反觀我們教育,確實,在很多時候,我們頂著教育孩子的名義,做著標榜成人的教育。尤其是區域活動,我們在無形中創設著我們認為的“有趣的”“有意義的”項目。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卻在無奈中"被安排"著,玩著并不太快樂的游戲。就如上述的案例,教師沒有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一個毫無原有經驗支撐的游戲,是沒有生命力了。孩子在這樣的“被安排”中,她們是無奈和無趣的,社會性交往能力更是得不到提高的。我們要回歸幼兒,倡導"教育無痕"。在開展活動前,先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幼兒,我會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