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讓孩子來提問!
某一段自由活動時間,我拿著繪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隨意地問孩子們:“看了這本書,你們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發現呢?”讓我非常意外地,孩子們反應特別激烈,聽一聽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回答:
問題一:為什么山怪在橋的下面一點都不怕水?
*山怪是和橋連在一起的吧!
*山怪應該是石頭做的,它不怕水。
*山怪是兩棲的,可以在岸上,也可以在水里。
問題二:為什么第一只山羊和第二只山羊都把危險留給后面的山羊了?
*因為小山羊和中山羊太膽小了,它們害怕山怪。
*它們只考慮自己。
*其實山怪很弱的,你們看大山羊一下子就把它踢成碎片了。
問題三:山怪為什么待在橋底下,而不待在山上呢?
問題四:為什么橋是山怪的?
*山怪住在橋底下,就說是他的橋。
*他可能覺得橋的顏色和他是一樣的,所以是他的橋。
*其實山怪就是山變成的,你們看它的樣子。
……
反思:
活動中,我們老師習慣了向孩子們提問題,讓孩子們根據老師的問題去觀察、去理解。其實,我們應該多讓孩子自己來提出問題,然后一起去探討、解決。很多時候,老師的思維常常是被“慣性”了,反而框住了孩子的“手腳”,不利于孩子思維的發散。孩子提的許多問題雖然顯得很幼稚,但這些問題都是他們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發現、關注到的,因此孩子們在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時也更加激烈了。比如有個孩子問,“為什么橋是山怪的?”剛聽到這個問題,我一愣,書中有說到橋是山怪的了嗎?結果孩子們替我解了惑,“山怪不是每次都喊,是誰在我的橋上吱嘎吱嘎響嗎。”
讓我們也多給孩子提問的機會,因為孩子提問的過程,也是不斷思考、探索新知、掌握知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