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方式的關系
(四)父母投其所好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在日常生活中,年輕父母往往不能給孩子提供較為寬敞的游戲空間,而是提供繁雜、擁擠的活動空間。幼兒都比較喜歡玩玩具,而且現在的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家長往往會順著孩子的心意而給孩子購買一些具有攻擊傾向的玩具(手槍、大刀、寶劍等),許多的孩子在游戲中經常會使用這些“武器” 去對同伴比劃,還有的家長給孩子買拳擊袋或拳擊手套,其本意在于當孩子發火時,用拳擊的方式發泄,家長孰不知當幼兒擁有這些“武器”,又缺乏相應的使用指導時,這只會增加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三、家庭中如何預防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幼兒攻擊性行為不僅對個體的健康發展不利,而且阻礙幼兒個性和認知的發展,也影響教師教育工作的正常實施。如果攻擊性行為升級,并延續到青少年時期,就容易產生攻擊性人格障礙,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社交困難等.正如教育學家陶行知所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須順著他繼續地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 因此,攻擊性行為作為一種問題行為,我們有必要提前預防,以便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否則,以后矯治就會變得十分困難,或者這個問題解決了,那個問題又出現了,勞神費力,但事倍功半。
(一)善于和孩子溝通,走進孩子的生活
1、學會傾聽并給予正確引導
對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家長要加強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分清是非,正確指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傾聽,當孩子講述的時候,大人盡量不要打斷他們的話題。要認真地傾聽并用眼睛告訴孩子,你在認真傾聽。當孩子講了一個幼稚的故事或者是無意義的事情的時候,家長也要鼓勵他們講完。當孩子受到了委屈向家長傾訴,家長要耐心地聽他講,讓他宣泄,讓他感覺到我們聽進了他的意見,理解了他內心所想的,家長是愿意和他進行交流的,那么我們就能夠很輕松地和自己的孩子有了心靈上的溝通了。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許多攻擊性行為都是由于不明白事理所引起的。作為家長應該以冷靜的態度解決孩子間的糾紛,分清孩子爭執的雙方誰是誰非,不能為了“息事寧人”而對無理取鬧的孩子妥協,不能給孩子留下“攻擊占便宜”的印象,因為妥協雖然贏得了一時的安寧,而實質上卻助長了孩子的攻擊行為,為其健康發展種下禍根。
2、協調溝通,注意對孩子教育的一致性
這里說的“一致性”包括兩個方面含義:一方面,是家庭內部成員對孩子的教育要求統一,教育步調要一致,決不能父親一個樣,母親一個樣,或者父母一個樣爺爺奶奶又一個樣,這樣會使孩子左右為難,不知所措,容易養成撒謊、投機取巧等不良行為。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社會教育保持一致。教育要與幼兒園、社會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父母應該主動與幼兒園老師聯系,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情況,有計劃地配合幼兒園開展教育。
3、要讓孩子與同伴進行多交往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多,住的房子往往都是單人式的房子,缺少了與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互相往來玩耍的機會。家長在這個時候要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與孩子游戲中注意培養孩子學會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共同游戲等。比如: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的時候,家長應該教導孩子說:“能給我玩玩嗎?”或者“我們一起玩好嗎?”等等。同時要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也拿出來給同伴玩,進行交換。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明白哪些交往方式是適宜的,這樣,在孩子心目中,就會漸漸地產生合群和尊重別人、關心別人的愿望,并因此減少攻擊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