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方式的關系
(二)正確面對幼兒問題,耐心積極地給予指導
家長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有攻擊行為,就給孩子貼上一個“不良孩子”的標簽。教育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只是不贊同他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所做出的攻擊行為,而并非是對他本人有意見。攻擊行為是最令人頭痛的不良行為,要教育孩子“改邪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知難而上,而不要奢望能靠枯燥的說教,粗暴的限制恐嚇的方法去對待。管教孩子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家長持續而一致性,說到做到,堅持原則,多多使用積極的手段,讓孩子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家長所喜歡的,只有在無奈的情況下我們才使用一些消極的手段。
(三)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
一個家庭中的教養方式、教育方法不正確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家長應該使用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應該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平等對待。教育孩子要有要求,有規則,甚至也可以適當批評,但是要有度,要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加以說明,解釋其理由,要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發表意見。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常常要求自己獨立地做一些事情,如果成人干涉得過多,事事包辦,容易使孩子產生依賴和懶惰、懦弱等不良行為。如:當孩子興致餑餑地說幫助我們的時候,也許你不需要他的幫忙或者會有越幫越忙的情況下,最好是答應他讓他參與到你的工作中來,尋找一些比較容易做的事情給他做,在他不懂的地方耐心地教導他。如果你真的不想讓他參與你的事情的時候,也要和孩子商定下次再要他來幫忙。常言道,“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是禍害”所以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要樹立起威嚴。我們一定要做到對孩子嚴與愛并濟,對攻擊行為應當予以拘束,而不能因為心疼孩子卻視而不見,應該用正確的心境去對待。
(四)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作風,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父母表現的許多行為總是為孩子所目睹的,孩子通過觀察、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如何做出自己的行為。不要無意中做出我們不想讓孩子學習的行為。因此,榜樣的作用在幼兒期是影響很大的,要培養孩子健康的行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五)家長要掌握好贊揚和批評的方法
家長給孩子的贊揚也要尋找適當的、不同的贊揚方式。對于小一點的孩子來說,通常以擁抱、親吻或其他身體上的接觸來配合切當的語言比較有效。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也許低調的贊揚更為有效。比如說,家長與孩子間有特定的暗號,你一個眨眼或者豎起拇指,都在向孩子表明,你注意到了他的行為,并為他感到高興。有些大一點的孩子喜歡幽默的評論,比如你說“哇!是不是清潔隊來過這里啊”比直直地說:“你把房間整理得真干凈”效果更好。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要善于發現什么樣的表揚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孩子。另外,父母要有創意,如果一遍又一遍相同的贊揚說多了,就會變得味同嚼蠟,喪失了它的吸引力。父母可以經常變換方式,比如,在孩子的枕頭下放張小紙條,或者故意讓他“偷聽”到你對他的贊揚,借而獎勵一個小禮物,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過最好不要用禮物、獎品來完全代替你的口頭贊揚。家長批評孩子要把握好時機。批評也是一門學問,要注意把握時機,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首先,不管孩子犯多大的錯誤,家長首先不應該在大庭廣眾前指責孩子,否則會深深刺激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其次,非原則性的錯誤,盡量對孩子用探討的語氣,采取說服和疏導的辦法,打開孩子的心結。如果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錯誤或者經家長一再提醒還做錯,家長可以在必要時給孩子一些懲罰,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最后,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應該及時給予批評糾正,不能拖后,否則會降低教育的效果。另外,批評時候說的話,不要顛來覆去地說個不停,否則孩子就會聽膩,失去了應有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