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淺談小班娃娃家的指導策略
三、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提高幼兒與同伴合作游戲的能力。
小班幼兒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意識強,自控能力弱,堅持性差的現象。由于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大多數小班幼兒都會缺乏與同伴的交往經驗,孩子的獨占欲望強,在游戲中出現沖突是常見現象,特別是表現在爭搶玩具材料上。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準備充足。利用孩子從眾的心理特點讓他們體驗共同游戲的快樂。在材料的投放上,每一種、每一類我們都投放多件,如給娃娃穿衣服的娃娃和衣服、喂食物的娃娃、操作用的蔬菜、水果,還有餐具、煤氣灶、鍋子等都投放3至4個,力圖讓幼兒有條件自主選擇玩具材料。
但是,這樣一來在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孩子喜歡獨自游戲,與同伴交往甚少。為此,我們會經常開展一些促進幼兒交往的游戲活動。例如:招待客人。教師以客人這一角色進入游戲情境,與幼兒共同游戲。
游戲時,教師邊按門鈴邊說:“我是你媽媽的同事,來你家里做客。”目的是暗示幼兒告訴自己的“媽媽”來客人了,并且請“媽媽”來開門,如此兩個自顧自玩耍的幼兒有了簡單的對話。進門后,教師提出話題:“聽說你們家搬新家了,我來你家看看。”目的是請主人向客人一一介紹房間,告訴客人各房間的功用,讓幼兒帶著參觀,促進幼兒從容交往,在別人面前大方講述事情的能力。(對主動交往的幼兒,教師可以提出更多話題,給予更多交往機會。如可以提問:聽說你家搬新家了,誰來帶我看看你家都有哪些房間?這是誰的房間?干什么用的?)客人待了一段時間后,教師再一次提出話題:“哎呀,我有些累了,說了半天都渴了。”目的是引導幼兒禮貌待客。最后,教師看看表準備離開,提問:“時間不早了,我要走了,下次再來。”目的是暗示幼兒用語言主動交往、送客。
在老師成功扮演了客人以后,孩子們會得到很多啟示。也會模仿老師的樣子去做小客人,在娃娃家的主人也學會了如何招待客人,促進了幼兒之間的交往。
再如,以招待客人為例。老師可以給幼兒創設一個招待客人的情節。例如,今天是寶寶的生日,我們會請許多好朋友來家里吃飯,可是媽媽一個人要做這么多的飯菜,還要打掃衛生、裝扮房子太辛苦了。爸爸、姐姐還有弟弟能不能一起來幫忙呢。隨著,這一故事情節的產生,孩子們可以一起合作,例如,爸爸幫助媽媽一起做飯,媽媽燒菜、爸爸可以在旁邊幫忙切菜,姐姐和弟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手工制作裝扮娃娃家等,如此一來小朋友之間就有了合作。在故事情節下的游戲活動,更能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孩子們在不只不覺中也會慢慢學會分工與合作。
四、培養幼兒相關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操作能力。
小班幼兒尚沒有形成良好的活動常規。例如,娃娃家活動結束后,整個娃娃家里亂七八糟的,材料被扔的到處都是……
為此,教師可以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家是什么樣子的?比如“在家里寶寶的玩具是放在什么地方的?”“寶寶們又會在哪里玩玩具呢”“煤氣灶、電飯鍋、烤箱等廚房用具又是怎么擺放的呢?”“媽媽在什么地方洗菜、燒飯?”利用經驗遷移的方法來引導幼兒將玩具、廚房用具以及其他娃娃家游戲材料進行分類并整理好娃娃家的同時,讓幼兒學會怎樣在娃娃家游戲,使得娃娃家游戲活動井然有序;我們還可以根據小班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征,我們將正確收拾玩具的圖片等張貼在娃娃家的墻壁上幫助幼兒了解這些常規;我們還利用“小紅花獎懲法”來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游戲常規,如:幼兒能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的便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待小紅花累積到5朵便可以到超市換取自己喜歡的一件物品;反之就扣一朵小紅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