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參與”比“旁觀”更重要
教育隨筆:“參與”比“旁觀”更重要晨間活動開始了,今天我們給孩子準備的運動是——障礙繞物跑。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把塑料“小帽子”排成四排,把幼兒分成四小組進行“曲線跑”的比賽活動。由于有了“比賽”作為前提,孩子們的情緒一下子就高漲了,個個都在摩拳擦掌,等著獲得“冠軍”。
幾個輪回下來,我發現堵楷文和徐琳兩組總是輸。照理說,他們兩組的小朋友動作發展都不錯,不會一直落在同伴的后面呀。我隨意清點了一下人數,才知道自己太粗心了,原來他們兩排都比其他兩排多了一個人。怪不得老是輸呢,人數不一樣多,怎能進行公平競爭呢?這說明老師對事情的細節關注與處理還不夠到位,那么,該怎樣進行彌補呢?
于是,我提議:沈老師和王老師分別扮演小朋友,排入缺人的一組,這樣,人數就一樣多了。沒想到這個簡單的建議卻得到了所有小朋友的一致歡呼!這時,我又想:也許,成了“小朋友”的老師才是小朋友真正喜歡的老師。因為,他們在“身份”中獲得了平等的感覺!
接下來的比賽活動,孩子們的熱情更加高漲了。因為有了老師的參與,他們個個都想把自己最神氣的一面表現出來給老師看。等到沈老師和王老師進行“曲線跑”時,操場上立刻響起了孩子們震耳欲聾的高呼聲:“沈老師加油!王老師加油!”……
在這難得一聽的高呼聲中,我感覺到孩子們似乎并不在乎哪個老師會贏、哪個老師會輸,他們在乎的是老師不再像“指揮官”一樣高高在上的站在一旁“鐵面無私”地進行指揮,而是像他們一樣體驗比賽的樂趣與激烈了,這才是他們高呼的動力與緣由。
是呀!晨間活動并不是光指是“小朋友的活動”,老師也應該成為這個活動中的具體一員。“旁觀”式的指揮與組織只會受到孩子們的排斥,而“參與”式的親身感受才會得到孩子們意外的歡迎,更會激起孩子們對活動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今天這個事例不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