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老師,我來
! 案例一:美術活動“瓶娃娃”中,大家都在專心致志地進行操作活動,佳佳卻拿著“眼睛”(圓紙片)左比劃右比劃不知道該貼在哪里,我看她那么的為難,我輕輕的走過去,握著她的小手,沾上一點膠水,摸在紙片上,貼到了“瓶娃娃”的臉上,我想,這下她應該高興另外吧!我笑著說:“你瞧,這不是貼好了嗎?”她沒有聲音,我低頭一看,她不高興的看著瓶娃娃,我說:“怎么了?來貼第二個眼睛吧!”我就要拿著她的手去沾膠水,她的手卻我的緊緊地,還小小的掙扎著,我說:“怎么了?佳佳?不會沒關系的,和老師一起來貼就好了。”她卻說:“老師,我會的,我來貼。”說完推開我的手,自己又拿著圓紙片比來比去。案例二:離園時間,小朋友一見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撲上去,牽著手,我一看,有許多的小朋友忘了把自己的椅子翻到自己的桌子上了,我就一個一個的翻著椅子,“老師!”我回頭一看,是燁燁,我說:“怎么又回來了?”他爸爸說:“是啊,他說他的椅子沒有翻上去,硬拉著我回來。”我說:“沒事的,老師來翻就好了。”說著,我就要把他的椅子翻上去,他趕快爬過來,抓住椅子,說:“我來!”他把椅子抓起來,要放到桌子上,可是他把椅子抓反了,椅子怎么也放不到桌子上,我和他的爸爸都要去抓椅子,他往后一退,說:“我來!”說完,他把椅子放到地上,重新抓起來,放到桌子上,高興地和我說:“老師,再見!”案例三:吃過飯,由于是小班小朋友,桌子上有點臟,我剛要拿布子來擦桌子,玲玲就拿著布子沖過來,大聲說:“老師,我來,我今天是值日生,看我的照片。”我怕她擦不干凈,就說:“你去和小朋友玩吧,我來就好了!”“老師,我會的,我來!”說完,拿著一個小盆,拿著抹布,學著我和潘老師平時擦桌子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擦起來。反思:陳鶴琴說過:“沒有一個兒童不好動的,也沒有一個兒童不喜歡自己做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讓孩子自己在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經驗,去獲取新的知識。”而在幼兒園《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為孩子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在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的同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幼兒園教師在實踐這一理念時就要重視幼兒在園生活的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有了直接的經驗,就能體會到人做事肯定會碰到困難,就能認識事物的性質。曾聽人說過一種蝶,叫虎頭蝶,是一種極其稀少的蝴蝶,很漂亮,也很大,但數量很少,因為在它破甬而出的時候,要經歷艱難的掙扎,很多的幼蟲受不了這種痛苦,就死在甬里了。而出來的蝶則都是最大、最漂亮的。有人可憐這種蝶,把甬剪掉一些,幼蝶雖然很輕易的出來了,卻活不長久,也飛不起來。原來,幼蝶在甬中的掙扎是在鍛煉自己,使自己的翅膀更加的強壯,得以生存和飛翔。在我看來,幼兒就如這幼蝶一樣,正通過自己的“做”來掌握學習、生活的技能,而老師的好心和不恰時機的指導,就如剪開甬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幼兒的發展。孩子的能力是靠鍛煉和培養的,如果不給他們鍛煉的機會,他們的能力如何得以提高?平時我們總教育孩子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我們是否提供他們練習的時間和機會?由于是小班的幼兒,有時候會有這樣的想法:讓他們做,弄得亂七八糟,還不如自己做來得干脆。孩子的潛在能力是很大的,就看我們老師如何去開發,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的同時,應多給他練習的機會,只有放手讓孩子去做,孩子成功的機會才會更大。孩子需要鼓勵,但卻不需要太多的干預。做個旁觀者,適時地給予鼓勵和幫助,放開自己的手,讓孩子能放心大膽的“做”,同時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嘗試,來學習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在自己不斷的嘗試、失敗、思考、再嘗試中經歷了知識和技能的聯結。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習得了直接的經驗,并從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因為孩子們在做中學會了探索,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學習。更關鍵的是他們的學習為今后的生活、學習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