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會活動《爸爸媽媽的故事》說課稿
內容來源:主題背景及原有經驗分析——
活動來源于 “小鬼顯身手”的主題,中班下學期這個階段是幼兒社會性發展最快速的時期,他們對成人的世界非常感興趣,他們模仿成人已經到了一種很成熟的階段,并且在其他活動的開展中幼兒已經了解了很多關于大人的工作如:糕點師、廚師、建筑師等,積累了很多經驗。同時,在主題進行時,我創設了銀行、醫院、交通廳等一些社會性區域,讓幼兒在游戲中進行了對各種職業的體驗;配合主題活動的進行,我們幼兒園還組織了幼兒去嘟嘟城春游,讓幼兒真實的體驗了爸爸媽媽的職業,感受了辛苦勞動付出會有回報的情感。
本活動價值定位——
同時,在現代社會中,孩子一般是祖輩照顧,因此受到爺爺奶奶對職業評價的負面影響“不好好讀書,長大就去種田、掃地。”導致孩子對一些職業的“討厭”。其次,現在家里都是視孩子如寶,孩子在家中是衣食無憂,很少能體會到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第三,我們中班的孩子希望快快長大去模仿成人勞動,這是他們美好的心愿。
基于以上分析與思考,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內容。
再根據指南對中班年齡段的目標指出:幼兒要“知道父母的職業,能體會到父母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所以我將目標調整如下:
原教材中的認知、能力目標調整合并為:
1。知道部分行業的職業特點,能向同伴介紹爸爸媽媽的工作特點。
又將原教材中“萌發了解不同行業的愿望”的情感目標做了如下修改:
2。了解不同職業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感受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
我將第1條認知能力目標作為活動的重點。因為知道部分行業的職業特點,是情感表述的載體,只有把握了職業特點,才能進一步挖掘其教育意義。
我又把第2條情感目標作為活動難點。因為感受辛苦的情感體驗是抽象的,中班幼兒的理解水平又是具體形象為主的,所以只有孩子知道不同職業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才能激發起孩子對辛苦這種情感的真正感悟。
為了達成目標,我做了如下準備:經驗準備——“爸爸媽媽職業調查表”——幼兒向爸爸媽媽了解過他們從事的工作,參觀過爸爸媽媽工作的地方;區域游戲中體驗過職業的特點;
兒童是在對原有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中建構新經驗的,特別是社會活動,單純的說教是無法達成目標的,所以經驗準備尤為重要。
物質準備——爸爸的故事一則;交警所穿的服飾;幼兒帶來代表爸爸媽媽工作特點的一件物品;爸爸媽媽工作時的照片做成的ppt;
根據中班幼兒的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階段,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利用服飾、ppt圖片,可以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以景促情,豐富孩子的表達及體驗。
根據社會活動的教學特點,我將活動設計為以下三個環節展開:
第一環節,現場模擬,激發興趣。
教師戴上交警帽進行模擬指揮。提問后引導幼兒了解交警必須穿上特定的服裝才能指揮交通。再通過講述故事,引導幼兒通過傾聽故事中的間接描述,了解交警的工作特點和重要性。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一種真實的情境模擬,導入,引起幼兒注意和興趣。并通過講述法,捕捉幼兒對于交警這個職業的了解程度,激發幼兒原有經驗,有助于為實現目標一知道部分行業的職業特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