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傘》活動實錄
幼:大蘑菇長在山坡上。(幼兒討論后師生共同聯句組成完整詩歌:“公路邊的大楊樹,是小喜鵲的傘。水塘里的大荷葉是小青蛙的傘。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螞蟻的傘。下雨了我們大家都有一把傘。
(教師評析:在理解作品之前,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發揮文學想象的語境和空間,為幼兒準確的理解作品作了鋪墊,教師首先以特定的情景、圖片吸引幼兒。結合生動的語言描述將幼兒帶入了詩歌的意境中)
2、 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情感,掌握詩句的結構。
教師配上優美的音樂,生動而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引領幼兒想象詩歌溫馨的意境,體會詩歌溫馨的情感。
教師提問:“你們聽了這首詩歌感覺怎么樣?你們覺得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什么樣的情感來朗讀這首詩歌呢?
幼1:感覺很美,很好聽。
幼2:應該用好聽的聲音。(教師要及時將幼兒的語言整理完整)
幼3:感覺很舒服。(孩子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
引導幼兒有感情的朗讀。
(教師評析:教師以提問、音樂熏染的方法讓幼兒在回憶舊經驗、藝術美的啟示下接受作品。感受詩歌的美。)
3、 啟發幼兒給詩歌起一個很好聽的名字。
幼:《小動物的傘》、《傘》、《好玩的傘》
5、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教師提問引導幼兒思考:“想一想,公路邊的大楊樹還可以是誰的傘?水塘里的大荷葉還可以是誰的傘?山坡上的大蘑菇還可以是誰的傘?”
(教師針對幼兒的回答盡量的出示相應的貼絨教具,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想象、回憶,能有不同的表達,并讓幼兒說出原因。)
幼1:“公路邊大楊樹是小花狗的傘。
幼2:水塘里的大荷葉是小魚的傘。
幼3: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蝸牛的傘。
幼4:公路上的大楊樹是小雞的傘。
幼5:水塘里的大荷葉是小蝌蚪的傘。等等
(教師評析:創造性培養是貫穿和融合在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之中的,語言教育過程也不能例外。)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體現了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為目標。從培養小班幼兒創新意識人手,進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該活動屬于語言領域的詩歌創編活動,這是一首短小精美的詩歌,在選材上貼近幼兒生活,同時也符合幼兒已有經驗水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這首詩歌采用比擬的手法,形象的勾勒出自然界小動物與其生活環境的關系,形象逼真,充滿溫情,富有童趣,有助于培養幼兒對自然界的熱愛,對生命和友情的關注,學會助人,關注事物之間的關系等。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掛圖等教具讓幼兒理解詩歌內容特別是掛圖中的那些可操作的貼絨教具更激發了幼兒的參與興趣,為幼兒理解作品做好了鋪墊,然后通過提問談話等形式讓幼兒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內容,并借助音樂等藝術手段讓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在活動中教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幫助小動物尋找“傘”,描述“傘”,最后形成完整的《傘》的詩歌。幼兒在整個活動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有充滿學習的激情,通過仿編詩歌,發展幼兒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語言表述,讓幼兒體會創作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