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哪里去了(精選4篇)
水到哪里去了 篇1
冀教版(三起)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學目標:
科學研究: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蒸發現象,并分析蒸發要吸收熱量的科學道理。
情感與價值: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
科學知識: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蒸發。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活動切實認識到蒸發要吸收熱這一科學現象。
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蒸發要吸熱這一科學原理。三、教具:溫度計2支,水杯(冷熱水),毛巾一塊。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生活中有關水的三態變化還很多,如大雨過后,地面上留下很多水坑,幾天后水坑會有什么變化?坑里的水到哪里去了?洗過的衣服放到陽光下,不久衣服變干,農民剛收獲的小麥、玉米濕濕的,掛在樹上會變干,衣服和糧食為什么會變干?
這些現象中的水,究竟到哪里去了?你愿意探究這個問題嗎?(二)學習新課:
1.活動:
(1)我們玩個寫字游戲(假想)
在干凈的玻璃上寫一個“水”字“,觀察這個字的變化,由此你想到什么?
出示小黑板問題:①玻璃上的“水”字的水跡哪里去了?
②你看到水是怎樣跑掉了?
③這說明水變成了什么樣物質跑掉了?
討論匯報:
水干了,就變成水蒸氣的過程。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蒸發?水在什么溫度條件下變成水蒸氣的。
(2)師小結板書:
a通過觀察我們知道:“水在常溫下,會慢慢地變成水蒸氣飛散到空中,這種現象叫蒸發。
水→水蒸氣
(蒸發)
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水蒸發的現象?(生討論)
你能解釋洗過的衣服.新收獲的玉米為什么會干的?
2.活動(水蒸發吸收周圍的熱量)
(1)你洗過澡嗎?剛剛從水里出來,身上有什么?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2)炎熱的夏天在地面上灑些水有什么感覺?
要解釋這兩種現象,我們再做兩個實驗。
(小組)
①用手指醮少量水抹在手背上或抹在前額上,仔細體會有什么感覺?(記錄在書上.交流)
②出示兩個同樣的溫度計,分別記下當時所顯示的溫度,將其中一支地溫水中醮一下,取出仔細觀察兩支溫度計的變化這說明什么?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學生討論交流:
集體討論:教室的溫度相當于夏天的溫度
杯子里的水相當于河水的溫度
溫度計相當于游泳的人
b得出結論:(板書)蒸發是水從液體變成氣體的現象,在這個變化過程中要吸收周圍熱量。
液態→氣態
(吸熱)
閱讀教材結論:
解釋一下,上兩個現象,那么抹水后為什么感覺冷呢?
3.活動:
導入:我們已經知道了晾衣服是利用了蒸發,那么影響衣服干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猜想議論:
師舉一例(生舉一反三)
如:兩塊剛洗過的毛巾,一條展干晾曬,一條弄成一個團,哪一個干的快?
師小結板書:
c .蒸發的快慢與溫度高低.蒸發的面積大小.有沒有風等因素有關。(三)小結
1.這節課所學內容(a.b.c)
2.這下你知道水到哪里去了?
3.練習出示小黑板。
4.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滿意可在醒目的位置上畫笑臉。附:課后習題設計:
一、蒸發:
二、勤于思考善于判斷:
1.水蒸發的快慢只與其溫度有關( )
2.常溫下水是不會蒸發的( )
3.兩杯溫度相同的水,它們蒸發的快慢也一定相同。( )
4.把手指弄濕,手指會感到涼,是因為水蒸發時吸熱( )
5.水蒸發遇冷變成小水球( )
三、認真思考巧填空:
1.( )和( )都是從液體變成氣體的現象,在這個變化過程中,都要( )熱量。
2.蒸發的快慢與( ) ( )和( )有關。
3.水的表面積越( ) ,水蒸發的就越慢。
四、簡答:
曬衣服為什么要把衣服弄展了,放在通風處?
水到哪里去了 篇2
一、活動目標:
1、喜歡通過動手操作來探究生活中的問題。
2、知道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二、活動準備:
1、水盆若干、教師表演魔術用的水杯兩個(兩個水杯外觀要一樣,下半部分要有杯套,一個水杯下半部分塞有干毛巾,一個不用塞),幼兒實驗用水杯人手一個(底蓋能打開,并做成紅色底蓋),酸奶盒人手一個、實驗記錄卡人手一份、水彩筆每組一盒、擦桌布每桌兩塊,將幼兒分成四組。
2、干毛巾、塑料花片、泡沫塊、海綿塊、石塊、豆子、棉花,以上物品每組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變魔術讓幼兒產生興趣
1、猜謎語:(水)
有樣東西用途大,無色、無味、透明的,魚兒愛在里面游,人們口渴喝個夠。
2、師:你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到了是水。那好,今天趙老師要給你們表演一個關于水的魔術,你門想不想看?
幼:……
⑴ 教師邊表演邊講解:a:老師這有一個空杯子(沒有塞毛巾的杯子),請小朋友們看一看(證實杯子確實是空的),我用酸奶盒舀滿滿一盒水倒進杯中,然后把杯子倒過來(哦,水有流回到酸奶盒里了.)
b:用一塊紅布遮住,換另外一個塞有毛巾的杯子,再倒一盒水進這個杯中:“現在趙老師要把水變沒,我變!我變!我變變變!(邊搖晃杯子邊說).然后把杯子倒過來,(咦?水呢?到那里去了呢?誰知道?)
幼: ……
師:你們說出了這么多答案,那那個是正確的呢?還是讓我來揭開秘密吧,閉上眼睛大聲數一、二、三,(幼兒數到三的同時把兩個杯子都拿出來,并把杯套取下來,讓幼兒看到原來是兩個杯子,發現不同,一個有毛巾一個沒有.)
幼: ……
師:有的小朋友說,水跑到毛巾里去了,是不是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把毛巾從杯中取出,擰一下,確實能擰出水來)
師:你們真聰明,猜對了,水果然是被干毛巾吸走了,那請你想一想還有什么東西也是容易吸水的呢?
幼: ……
(二)讓幼兒自己進行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師:你們想出了這么多東西,真不錯.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有棉花、石頭子、豆子、海綿等,你們可以用這些材料試試看到底誰能吸水.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水杯,杯子紅色的底蓋是能打開的,打開后你可以把你要做實驗的物品放進去,比如說毛巾(邊說邊作示范操作)把毛巾塞進去后再把紅色底蓋蓋上,舀一盒水從杯口倒進杯里,再把杯子倒過來,看一看水是流回來還是被吸走?做完實驗后把結果記錄到你的實驗記錄卡上.(幼兒進行實驗,教師提醒幼兒實驗后記錄實驗結果)
(三)交流實驗結果,教師進行總結
師:用太陽來表示干毛巾能吸水;用月亮來表示石塊不能吸水,用“v”來表示棉花能吸水;用“x”來表示塑料花片不能吸水,老師也有自己的記錄方法,我用“ ”來表示能吸水,用“ ”來表示不能吸水.(在黑板的大記錄表上進行總結)
(四)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很多能夠吸水的東西,比如你們剛才說的土壤、布、等我們還可以回家后試一試,然后自己做記錄卡,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當然在實驗過程中,也許幼兒將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為什么毛巾能吸水,石頭不能吸水? 為什么往塞滿了毛巾的杯子里倒一盒水進去就能被毛巾吸掉,而再倒一盒進去,把杯子倒過來水就能流回一點來?等等,如果發現問題,我將引導幼兒繼續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準備作為延伸活動或繼續組織下一次活動.)
水到哪里去了 篇3
設計思路:
一天,我帶孩子們到郊外游玩,忽然有個剛拉完小便的孩子大聲叫道:“老師,好奇怪,我拉的小便沒有了!”小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很快大家發現小便被泥土吸掉了。為滿足孩子的探究愿望,我在孩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了這一活動。
目標:
1.喜歡通過動手操作來探究生活中的問題。
2.知道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準備:
1.水盆、干毛巾、水杯(能兩頭打開,兩頭的杯蓋上分別做上紅、綠記號,如右圖)、舀水瓶、記錄板、水桶。
2.棉花、布、鵝卵石、玻璃彈珠、泡沫塊、塑料花片、餐巾紙、赤豆。
過程:
一、產生興趣
師:老師這兒有個空杯子,現在我舀滿滿的一瓶水倒人杯中。如果我讓杯子倒過來,瓶中的水會回來嗎?
幼:水一定會流回來,因為水本來就是流來流去的。
幼:你的杯子有點奇怪,我覺得水不會流回來。
(教師演示,孩子看到水流下來很興奮,他們鼓起掌來。)
師:現在找打開綠色杯蓋,把一塊干毛巾全部塞進杯中,蓋上綠色蓋子。如果我從杯子的另一頭再倒一瓶水進去,水還會像原來一樣回來嗎?
幼:會的,和剛才一樣會回來。
幼:毛巾把杯子堵住廠,水倒不進去,肯定會回來的。
幼:我說得不會,水會到毛巾里去的。
師:請把你的預測匯錄來。(幼兒分別在記錄本上記錄自己的預測,教師重點觀察幼兒的記錄過程。)
師:我們已經開始學習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誰來介紹—下自己是怎么記錄的?
幼:我用“x”表示水不會流下來。
幼:我畫—個跑步的孩子表示水會流出來。
幼:我畫太陽表示水會流下來。
二、通過自己的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
師:水會回來嗎?我在每張桌上放了水盆,里面有杯子、舀水瓶、干毛巾。這個杯子一頭紅,一頭綠,兩頭都可以打開,等一會兒你把毛巾塞進綠的一頭,旋緊蓋子,用小瓶子從桶里舀滿滿的一瓶水往紅的一頭慢慢倒人。現在,請你們準備好記錄板自己做實驗。(幼兒進行試驗,教師提醒完成實驗的孩子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有幼兒大叫:“老師,真奇怪!我明明倒進去一瓶水,怎么現在一點也倒不出來了?”有幼兒皺著眉自言自語:“水一點也倒不出來了,怎么回事?”)
三、探討實驗結果
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的實驗結果?你是如何記錄的?
幼:原來我認為水不會流下來,就用“x”表示,現在水真的沒流下來,我就再打上了個“√”。
幼:原來我以為水會流下來,就用太陽表示,后來試了一下,發現水沒有流下來,我就用月亮來表示了。
師:咦?水沒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
幼:水到毛巾里去了。
師: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嗎?我們打開杯子看看!(所有幼兒都打開杯子,發現了秘密,有的幼兒甚至通過擰毛巾力口以驗證。看到毛巾里擰出水來,孩子們高興極了,他們相信了!)
師:現在的毛巾跟原來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幼:毛巾比原來重了。
幼:可以擠出水來。
幼:顏色變深了。
幼:倒進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師:原來水是會被干毛巾吸掉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毛巾容易吸水外,還有什么東西也容易吸水(幼兒說出了太陽、拖把、餐巾紙、布、海綿、風、樹枝、泡沫塊、棉花……教師把它們一一記錄在紙上。)
師:你們說的那些東西到底會不會吸水呢?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有的是我們剛才說到的,如餐巾紙、布等,有些東西老師沒有準備,你們可以用其他東西來替代或回家再試。
四、幼兒再次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五、交流實驗結果。
幼:我發現棉花是吸水的。
幼:我裝了一杯石頭,結果水又流下來了,石頭不會吸水。
幼:我做了兩個實驗,發現海綿容易吸水,泡沫塊不吸水。
在交流過程中,有一幼兒提出:我在杯子里裝了許多布,倒進去一瓶水,發現布很容易吸水。后來我又加了半瓶水,結果能倒出一點水來了。這是怎么回事?教師也向幼兒提出一個問題:塞滿的餐巾紙能吸掉一瓶水,如果是一張餐巾紙呢?
六、一起收拾實驗室。
點評/曹堅紅(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科研員)
活動一開始,教師就較準確地把握住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只特殊的杯子直觀地引出了課題。同時,教師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自己能理解的符號進行實驗記錄,并給予積極的關注,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了解同伴的記錄方式。事實上,幼兒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便是向同伴學習。接著,教師在關于“水到哪里去了?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的交流中,巧妙地引領幼兒再次關注杯子中的毛巾,,通過比較濕毛巾與于毛巾的不同,幼兒發現了其中的秘密,獲得了相關的感性經驗。
水到哪里去了 篇4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感知毛巾、棉花等會吸水材料的特性。
2、樂意在探索活動中動手擺弄操作,能對吸水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紅色水的水瓶若干個;不透明的紙杯塞有干毛巾(第一次操作用)、棉花、餐巾紙、雪花片、磁鐵的水杯;黑板、大頭針、實物圖片記錄紙(毛巾、棉花、餐巾紙、雪花片、磁鐵);桌子11張;盤子若干,抹布若干
活動過程:
一、變魔術引問題
指導語:今天老師給你們變一個魔術。我用小嘴對大嘴,倒、倒、倒,把水倒干凈(操作:先拿一瓶紅色水和一個塞有一條干毛巾的有色水杯,將飲料瓶里的水全都倒進有色水杯里),現在水到哪里去了?杯子里真的有嗎?咦!有沒有呀?怎么水會沒有的?
小結:剛剛有的小朋友說水飛走了,被我藏起來了,水在和我們捉迷藏呢。
過渡語:那么,到底怎么回事呢?小朋友們也來變變這個魔術,找找水去哪里了吧!
二、第一次動手探索
1、指導語:請你到有色水杯的桌子上去變變魔術。你們每個人都去拿一瓶紅色水和一個杯子,用剛才的方法變魔術,看看哪個朋友也能變成一個魔術師。
2、幼兒第一次動手探索,師巡回觀察并用“用小嘴對大嘴,倒、倒、倒,把水倒干凈,再來吹口氣,呼、呼、呼,變!”來指導能力弱的幼兒。
3、提問:你們都去變過魔術了,水還能倒進盤子里嗎?那么水去哪里了?
4、驗證
教師展示杯子里的毛巾,發現水被毛巾吸走了。
小結:原來水被毛巾吸走了,毛巾有一個本領——吸水。
過渡語: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吸水呢?看看有很多材料想來玩變魔術的游戲,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材料(棉花、紗布手帕、餐巾紙、雪花片、磁鐵)。(認識桌子上的材料及貼在杯子上的圖片卡)
三、第二次動手探索
1、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2、幼兒將自己的實驗結果在黑板上記錄展示。
3、交流:1)在做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吸水,哪些不能?
2)看看能吸水的材料有哪些?不能吸水的材料有哪些?(對于有爭議的材料當場實驗驗證)
3)教師用圖片呈現的方式幫助孩子進行吸水統計。
小結:今天我們發現了“吸水”這個有趣的現象,有的東西會吸水像毛巾、棉花、餐巾紙;有的不會吸水,像雪花片、磁鐵這些材料是不會吸水的。
四、延伸活動:
那你們知道這些吸水的材料對我們有什么用嗎?生活中還有很多能夠吸水的東西, 你們可以再去找一找、試一試,然后把自己的新發現來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