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昆蟲(精選5篇)
美麗的昆蟲 篇1
教學目標 :
1、學習制作滾動玩具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制作興趣,提高動手能力,發展審美能力。
2、嘗試強生活中的東西變成有趣的玩具,體驗滾動玩具的樂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學會滾動玩具的制作方法。
教學難點 :滾動靈活。
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包括相關圖片、情境設置、制作方法演示、學生作業 音樂等)2、教師示范用工具材料(彩色紙,剪刀,雙面膠)3、范品(用各種材料制作的搖滾小精靈)4、教室中間放一塊斜板。
一活動激趣
1、今天一上課老師就看到同學們的桌子上擺了不少東西,都是些什么呀?(易拉罐、薯片筒等)
2、把你帶來的東西放到教室中間的斜板上來玩一玩好嗎?(3-4個) 3-4個學生臺前滾動自己帶來的物品。
3、老師今天也搬來了一個汽車輪胎,誰愿意幫我把它從講臺這邊搬到那邊?
4、誰還有更好的辦法搬動它呢?(生嘗試滾動)你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為什么要用滾的方法呢?原來滾動可以更省力。
5、大家想一想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滾動?(生答)對了,能滾動的東西可多了。(課件圖片1:能滾動的物體的圖片,例如:球,輪胎,環等)
6、這些能滾動的東西都是什么形狀的?(圓形)對。不是圓形的東西方便滾動嗎?是的,剪刀,書本等都不方便滾動。 觀看一些能滾動的物體的圖片。找出能滾動的物品的共同特點
7、雜技團的叔叔阿姨們根據圓的東西能滾動的原理編排了一個雜技叫滾動地圈,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表演吧!(課件圖片2)瞧!他們滾得多有意思啊!
8、雜技團要編排更多這樣的節目,需要招聘一些會滾動的小精靈來表演,彩色紙知道這個消息后決定去應聘,這是怎么回事呢?
9、我們來看看彩色紙是怎樣變成會滾動的小精靈的。(課件演示)先用剪刀剪出小青蛙的頭部和身體,然后把頭和身體粘貼起來,再剪出小青蛙身體的其他部分粘貼上去,這樣一只小青蛙就剪貼好了。然后將一根紙條粘貼成圓環,將小青蛙粘貼進去。這樣一個會滾動的小精靈就做好了。!(課件圖片)這些會滾動的小精靈都是用這個方法做成的。瞧他滾動得多有意思啊!我們也來做一個會滾動的小精靈,和他們玩一玩好嗎?板書課題:會滾動的小精靈
二體驗探索
1、下面和老師一起來做一個小精靈好嗎?首先做什么?請學生來卷貼紙條,然后呢?剪出中間的形象,老師準備剪貼一個太陽小子,我用綠色剪出太陽的外形,然后用黃色貼出太陽的臉。這個太陽的臉上還少了點什么?鼻子和眼睛,請一個同學來把它畫上好嗎?最后將太陽粘貼到紙環上,小精靈就做完了。
2、這些小精靈都是用這個方法做的。(出示范品)誰愿意上來玩一玩?(在玩耍中欣賞范品并開拓眼界)
3、剛才看了這么多的搖滾小精靈都是用彩色紙制作的,可不可以用別的材料,別的方法來制作搖滾小精靈?比如:這個衛生紙筒,可不可以讓它變成搖滾小精靈?怎么變?你們手中的其他材料呢?
4、這里有薯片筒,易拉罐,一次性紙杯,圓形鐵盒,衛生紙筒等制作的搖滾小精靈,老師把它們發給每個小組,拆開來看一看。 (拆分范品,欣賞討論制作方法)
5、你準備怎樣做一個什么樣的會滾動小精靈呢?用什么材料制作?(學生討論:明確自己的想法,或從別人的想法中得到啟發。)
三創作表現
1、交代要求:制作一個和多個能滾動的小精靈,做得新穎,有趣,滾動靈活。
2、教師指導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提出來。
3、做完后可在教師中間的斜板上滾動玩耍。
四展示評價
1、展示,請放到講臺前的展示臺上。
2、評價(自評,師評)實物投影儀(學生說說自己的小精靈有什么特點。)
3、玩耍,3個一批到斜板上滾動自己的小精靈。
4、總結:今天大家做出了很多有趣的能滾動的小精靈。真不錯!從這堂課中我們知道了要善于用我們的眼睛和雙手,去觀察,發現,創造出更美的東西,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能搖一搖的小精靈。
教學后記:
本教案是湘版美術實驗教材第三冊《搖滾小精靈》的活動一的教案, 是基于新課程理念設計的,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發現,探索本課的知識。
在教學的實踐中,學生對玩輪胎發現滾動的知識,猜一猜紙是怎么滾動的,討論自己要做什么,拆分范品發現其他材料制作小精靈的方法等自主學習的環節很感興趣,再加上情境的渲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課堂氣氛,學生作業 效果都比較好。
美麗的昆蟲 篇2
第一課時:(認識昆蟲)教學目標:1、認識了解昆蟲外形、生長特點。2、仔細觀察常見昆蟲的形、色、紋特點,和習性。3、說一說自己喜愛的一些昆蟲。重點:觀察、認識、了解昆蟲的形、色、紋的特點,從中發現美的東西。難點:昆蟲的結構特點。教學準備:昆蟲的圖片。教學過程:一、激情導入:美麗的東西,都受人喜愛,所以,人們都在不斷地尋找美麗、發現美麗、表現美麗還不斷地創造美麗、享受美麗。在大自然中有很多東西美的東西是不需人的“打扮”,他們會自然形成最美麗是東西,例如:昆蟲也就是其中一類,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昆蟲世界了解美麗的昆蟲。板書課題————認識美麗的昆蟲二、觀察、認識、了解1、看圖中哪些是昆蟲?(第一課時插圖)只有蛇不是昆蟲,其它都是昆蟲。那圖1為什么也是昆蟲呢?了解了昆蟲的特點,就可以分辨出昆蟲來了。2、昆蟲的特征基本構造頭部構造
察顏觀色的復眼與單眼(板書:眼睛)形狀多變的觸角 (觸角)
各式各樣的口器(嘴巴) 胸部構造
巧盡其用的蟲足 (三對腳)多姿多彩的翅膀 (翅膀)腹部構造圈狀的腹紋 (腹紋)尾須(尾巴)及其功能 3、昆蟲的生長過程卵——幼蟲(毛毛蟲)——蛹——繭——成蟲。(圖1就是蝴蝶的幼蟲時期)4、昆蟲的特性種類:昆蟲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的一種動物,但像人一樣沒有完全相同的,科學家發現即便兩只蝴蝶很像,但還是能發現他們有的不同處。昆蟲有分有害和有益兩種,破壞人類種植物的是有害昆蟲,吃那些有害昆蟲的是益蟲。4、昆蟲與人類的關系保護莊稼的衛士——七星瓢蟲;花兒的紅娘——蝴蝶;疾病傳播者——蒼蠅;吸血鬼——跳蚤。……三、談一談,你所喜歡和了解到昆蟲是什么?例如:蜻蜓低飛——要下雨了等等。小結:同學們了解的真不少,有的是從數書中看到的,有點事聽家里爺爺奶奶老人說的,這些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觀察發現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我們生活上有些幫助,我們要記住。四、總結今天,我們已經走進了昆蟲世界,初步了解了昆蟲的一些有關的知識,喜歡昆蟲的同學有時間還可以上網去看看多姿多彩的昆蟲,為下節課畫昆蟲做準備。 (下課)第二課時(表現昆蟲)教學目標:1、觀察、了解、常見昆蟲的形態、顏色、花紋的特點。2、表現常見昆蟲多姿的外形和色彩花紋。3、熱愛大自然,保護有益昆蟲。重點:觀察參加昆蟲多姿外形,表現美麗的昆蟲。難點:正確表現昆蟲各種器官的形狀位置。教學準備:昆蟲圖片、彩筆等。教學過程:一、導語:在上節課,老師帶同學們走進了昆蟲世界,你們了解了什么?你喜歡昆蟲的什么?(重點引導說出昆蟲的形和色)是的,昆蟲給人們映像最深的就是他們的形狀和顏色。特別是蝴蝶,它的形和色都是美麗極了。請欣賞蝴蝶插圖。(第二課時插圖) 欣賞后,你們發現了什么?(蝴蝶的形狀美、顏色美、花紋美)小結:蝴蝶形狀、顏色、花紋這么美,都是大自然中形成的,是自然的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表現美麗的蝴蝶好嗎?板書課題:畫昆蟲——蝴蝶二、引導觀察:蝴蝶的結構板書:(頭——眼睛、觸角)(腹部——細長身體有腹紋)(翅膀——一對大大的翅或一對大、小翅)蝴蝶的顏色板書:(五顏六色)有深有淺、兩邊對稱。蝴蝶的花紋(圖形板書):兩邊翅膀花紋對稱有圓形、有條形、有塊形、有不規則形等。三、繪畫表現方法:1、蝴蝶翅膀外形的幾種表現方式(示范)外形畫法(找點式)范畫1(自由式)范畫2花紋畫法(黑板示范)顏色畫法平涂——方向由身體向翅邊畫,可以變色(漸變),對稱四、學生作業、老師指導1、學生的構圖是否飽滿?2、從背面看蝴蝶沒有腳,但側面要注意畫腳。3、身子小、翅膀大。五、評作業、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畫昆蟲蝴蝶,昆蟲還有很多常見的、漂亮的、熟悉的昆蟲,如:蜻蜓、蜜蜂、七星瓢蟲等,我們有時間可以學習畫一畫。下課。第三課時(制作昆蟲)教學目標:1、觀察、了解、常見昆蟲的形態。2、掌握用彩色皺紋紙制作立體昆蟲的步驟和方法。3、獨立完成一只自己喜愛的立體昆蟲。重點:學習用紙團和紙條制作昆蟲的身體及各種器官,合作做好完整的昆蟲。難點:正確粘接好昆蟲各種器官。教學準備:昆蟲圖片、皺紋紙、膠水等。教學過程:上節課我們畫了美麗的昆蟲——蝴蝶,很多同學畫得很好,不僅表現了蝴蝶顏色對稱的美,還表現了蝴蝶花紋圖案對稱的美。今天,我們要表現昆蟲,而且是表現更有趣的昆蟲。板書:制作美麗的昆蟲。一、回憶昆蟲的結構主要部分:頭、身、翅。小的器官部分:眼睛、觸角、三對腳、腹紋等。二、制作方法、步驟方法 :板書:(搓團)。(頭、身);比較兩種搓的圓坨那種美觀(一種是隨意搓,一種是將四周向內包),美觀的是采用包子的包扎方法(示范)再在底部上膠水,這種坨表面光滑美觀些。板書:(扭繩)(觸角、三對腳、腹紋):將皺紙撕成條形,在雙手扭繩搓條(投影儀)。觸角比腳紙條要細一些。翅膀:注意昆蟲翅膀的特征,蝴蝶翅膀大、蜻蜓翅膀細長等。步驟:1、準備好昆蟲的各種器官。圓形部分的準備;如:頭、身、眼。條形部分的準備;如:觸角、三對腳、腹紋。翅膀的準備。粘貼:圓形的連接要采用雙面膠粘貼。條形的連接采用雙面膠或者膠水都可以。三、欣賞(投影儀)昆蟲的觸角和腳比較;昆蟲的身體背上的光滑;昆蟲翅膀細長輕薄;昆蟲的腹紋細小。四、動手實踐、老師指導1、兩人或三人一起合作,每人先各準備一樣昆蟲的器官,再一起拼接。2、做一做熟悉的昆蟲。3、做好和同學玩一玩。五、評比、小結今天,大家通過動手制作昆蟲,不僅對昆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還使我們的手變得更靈活了,今后我們還有動手的課,希望大家也多多地動手練習,使自己能更靈巧。下課 (完)
美麗的昆蟲 篇3
[分析]美麗的昆蟲
一、教 材 分 析
大自然中,有許多美麗的昆蟲,它們為大自然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和生機。本課美麗的昆蟲選用昆蟲為內容題材,將觀察體驗和繪畫學習、手工制作融為一體。
通過組織室外活動或與自然課教學配合,美麗的昆蟲指導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昆蟲的形態和花紋,了解其特點,使學生從感官的滿足引發表現的欲望,促進他們主動地投入學習。本課教學內容偏重于對昆蟲的形態和花紋特點的認識和表現,美麗的昆蟲通過對昆蟲的觀察了解,畫自己喜愛的昆蟲,制作自己熟悉的昆蟲,幫助學生建立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由于學習內容接近學生生活,在直接體驗的基礎上,學生一般能夠主動去發現昆蟲的特點,并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小學美術教案二年級上冊:04課 美麗的昆蟲
二、教 學 目 標
了解昆蟲的形態和花紋的基本特點。
大膽運用色彩進行繪畫表現。
運用多種方法用紙制作昆蟲。
增強親近生活的熱烈情感。
三、教 學 設 計
本課教學設計必須強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感性認識的建立,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感情。在特有的學習情境中觀察了解昆蟲形態的多樣性和色彩的豐富性,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將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增長和能力發展。
教學過程的安排應做到前后貫通,完整流暢,各環節的設計要注意相互間的銜接。本課活動可以分兩課時或三課時來完成,主要內容是:欣賞感受昆蟲的形態之多和花紋之美——觀察分析形態和花紋的特點——繪畫表現——制作表現——交流評析。
欣賞感受可以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或是借助多種媒材,強化視覺印象,充分感受昆蟲的形態美和花紋美;觀察分析時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其共性和不同特點,形成理性認識;繪畫表現和制作表現要鼓勵學生在認識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材料和色彩進行大膽的創作,做到不拘一格,敢于展示自己的個性。
在制作表現的學習過程中,應注意不同紙材的特質區分,以及與操作相關應予注意的事項,在體驗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材料的質地美和象征意義,借以表現昆蟲的形象特征。
活動的開展以學生的自主表現方式為主,做到欣賞感受和觀察分析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感受,創作時能在自己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想象夸張,避免機械的摹寫,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對美術學習的信心。
評價可以以展覽的形式,互相評一評、比一比;也可以以自評的方式,交流在此次活動中的感受和收獲。
作業要求:將觀察分析與想象相聯系,以昆蟲為主題來畫一幅自己喜歡的畫,再運用揉、搓、剪、貼等方法,用紙制作昆蟲。
四、教 學 建 議
本課教學可根據學情和條件,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要求可以是開放性的。
注意各環節之間的聯系,保證整個活動的過程流暢,效果完整。
觀察活動、繪畫活動和制作活動的課時安排,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作靈活處理。
(王 琴)
[教案]王偉慶老師的教案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回憶對稱形狀,色彩絢麗的昆蟲,并能把自己認識 的最美麗的昆蟲憑記憶畫出來。
2、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勇于觀察探索科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啟發學生回憶昆蟲的外形特征。
教學難點:昆蟲花紋顏色的對稱搭配。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昆蟲標本、作畫工具一套。
學具準備:收集的昆蟲資料、彩筆、油畫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首先給大家看樣東西:(師展示蝴蝶標本),好看嗎?這是二年級的小同學自己制作的昆蟲標本。說到昆蟲,它可是個大家族。早在三億五千萬年前它就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一種動物了。不管是在寒冷的南極、北極,還是炎熱干旱的沙漠、赤道,不管在水里,土壤里,草地上,石縫中到處都有它們的痕跡。它----就在我們的身邊。今天這節美術課,老師將繼續帶領大家進入神奇美麗的昆蟲世界,去觀察了解這些可愛的小生靈。(課件展示中英文課題)
二、講授新課:
1、 交流: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你都認識哪些昆蟲?
(請學生將各收集的昆蟲資料拿出來交流分享)
概括(教師結合標本進行):大家說得可真棒,這些昆蟲不管怎樣變化多端,但通常都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膀,形狀各異,色彩豐富。
2、 欣賞:今天老師還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漂亮的昆蟲圖片,下 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希望同學們在看的過程中,要認真仔細,最少記下一種昆蟲身體的形狀、圖案和顏色等特征。觀看過程中可以討論交流。(播放配樂朗誦昆蟲課件。)
3、 講解示范作畫步驟:
a、構思:選擇自己熟悉喜愛的昆蟲。
b、起稿:構圖要飽滿,直接用黑彩筆畫,如果畫錯則用修改添加法進行巧妙掩蓋。
c、裝飾:在昆蟲身上添加圖案花紋,注意兩邊對稱。用學過的線和基本形來裝飾。
d、涂色:色彩要鮮艷,多用對比色。涂背景色時可多用近似色豐富畫面層次。
三、學生作畫,教師巡回輔導: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對勇于創新、大膽作畫的同學予以表揚。提醒學生活學活用,多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創作。鼓勵學生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美麗的昆蟲來。
四、作業展評:《我眼中的昆蟲》畫展
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選出最美的昆蟲作業。教師引導學生從構圖、色彩、創意等方面進行評價,盡量肯定每一個學生的優點。
五、課堂小結:
看了同學們畫了這么多美麗的昆蟲,老師心里真開心。昆蟲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益蟲,如:蜻蜒、蜜蜂、七星飄蟲等,我們要保護它。有的雖然是害蟲,如:蒼蠅、蚊子,但它們也為科學家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幫助。老師希望大家在課后多去觀察了解這些昆蟲,并且把你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美的東西用畫筆把它記錄下來。
[教案]轉帖網友的教案
《美麗的昆蟲》
教學目標 :
了解昆蟲的基本形態和花紋的基本特點。
大膽運用色彩進行繪畫表現。
能運用涂、拼、畫、剪、貼、揉搓、紙制等表現昆蟲。
增強親近生活、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欣賞體會:
教師活動:①組織學生參觀生物園。②回到教室,用圖片、錄像或幻燈的形式充分展示昆蟲形態的多和花紋的美。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仔細體會并口頭描述昆蟲形態的多樣性和色彩的豐富性。
二、討論歸納:
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①昆蟲的形態多和花紋美有何共性和不同特點 ? ②昆蟲花紋顏色的對稱搭配。
教師借助范畫,強化視覺印象,幫助學生認識昆蟲的共性和不同特點 ( 昆蟲通常都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膀,形狀各異,色彩豐富 ) ,形成理性認識。
三、繪畫表現:
學生活動:通過對昆蟲的觀察了解,直接用彩筆, 畫自己喜愛的昆蟲。繪畫表現時,構圖要飽滿,要多用對比色,注意兩邊對稱。以學生的自主表現為主,在自己對昆蟲特點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夸張和創造,最后在昆蟲身上添加圖案花紋。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表現,指導學生用不同的制作形式,表現自己對昆蟲的認識,可以不拘一格展示自己的個性。
四、制作表現:
學生活動:學生巧妙地利用不同紙材的質地和象征意義,大膽聯想,發散制作出自己熟悉的美麗可愛的昆蟲,體驗創作的神奇力量。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地夸張,提醒學生活學活用,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表現,避免機械地摹寫,制作時應注意不同紙材的性質區別以及與操作相關的注意事項,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五、評價作品:
教師以主持人角色舉辦“我喜歡的昆蟲”畫展,師生一起分享創作的喜悅,請同學們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邊,大家一起評出獎項。
肯定學生的精彩繪畫和生動制作,對可以修改、補充的作品鼓勵繼續補充改進,相互交流在此次活動中的感受,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課后反思:
《美麗的昆蟲》這一課上得緊張而愉快,雖說部分學生在第二課時用紙制作昆蟲時間比較倉促,但已基本上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也可以考慮加一個課時,這樣整個教學活動就更從容,效果就更理想了。
為了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認為教學策略和思路可以更加開放,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呢 ?
美麗的昆蟲 篇4
《美麗的昆蟲》
教學目標 :
了解昆蟲的基本形態和花紋的基本特點。
大膽運用色彩進行繪畫表現。
能運用涂、拼、畫、剪、貼、揉搓、紙制等表現昆蟲。
增強親近生活、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過程 :
一、欣賞體會:
教師活動:①組織學生參觀生物園。②回到教室,用圖片、錄像或幻燈的形式充分展示昆蟲形態的多和花紋的美。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仔細體會并口頭描述昆蟲形態的多樣性和色彩的豐富性。
二、討論歸納:
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①昆蟲的形態多和花紋美有何共性和不同特點 ? ②昆蟲花紋顏色的對稱搭配。
教師借助范畫,強化視覺印象,幫助學生認識昆蟲的共性和不同特點 ( 昆蟲通常都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膀,形狀各異,色彩豐富 ) ,形成理性認識。
三、繪畫表現:
學生活動:通過對昆蟲的觀察了解,直接用彩筆, 畫自己喜愛的昆蟲。繪畫表現時,構圖要飽滿,要多用對比色,注意兩邊對稱。以學生的自主表現為主,在自己對昆蟲特點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夸張和創造,最后在昆蟲身上添加圖案花紋。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表現,指導學生用不同的制作形式,表現自己對昆蟲的認識,可以不拘一格展示自己的個性。
四、制作表現:
學生活動:學生巧妙地利用不同紙材的質地和象征意義,大膽聯想,發散制作出自己熟悉的美麗可愛的昆蟲,體驗創作的神奇力量。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地夸張,提醒學生活學活用,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表現,避免機械地摹寫,制作時應注意不同紙材的性質區別以及與操作相關的注意事項,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五、評價作品:
教師以主持人角色舉辦“我喜歡的昆蟲”畫展,師生一起分享創作的喜悅,請同學們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邊,大家一起評出獎項。
肯定學生的精彩繪畫和生動制作,對可以修改、補充的作品鼓勵繼續補充改進,相互交流在此次活動中的感受,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閱讀全文(25) | 回復(1) | 引用(0)
回復:二年級美術教案《美麗的昆蟲》
課后反思:
《美麗的昆蟲》這一課上得緊張而愉快,雖說部分學生在第二課時用紙制作昆蟲時間比較倉促,但已基本上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也可以考慮加一個課時,這樣整個教學活動就更從容,效果就更理想了。
為了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認為教學策略和思路可以更加開放,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呢 ?
美麗的昆蟲 篇5
美術創作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但在我們的課堂40分鐘里,教學一個創造內容,除去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最多也只有20-30分鐘的自由創作時間,若有時候想討論的全面些、深入些,恐怕時間就更加不夠了。試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夠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自己想要表現的作品是什么嗎?能有時間按照自己的意圖完美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嗎?就算完成了,我想充其量也只是學生為完成任務快速地趕制應付而已。
所以在上完一堂課后,有很多學生都意猶未盡地說:“老師,我還沒畫完呢。”“老師,下節要是還上美術就好了。”“老師,我可不可以帶回家畫啊?”可大家都知道,小學生很難在有興趣以后保持一個相對教長的時間,更別提在缺乏大家的集體合作以后會有更新的發展,所以,是否能提供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讓學生在共同的創作中細細去體會呢?在法國,為了使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教育部門提出了三條原則:⑴凡是能在室外學習的東西,一律不在室內進行;⑵凡能通過社會和自然界可以掌握的東西,絕不停留在書本上;⑶凡能觀察看得見、摸得著的動態事物,絕不觀察停止不動的靜物。他們認為,社會和大自然就是藝術教育的課堂。因此,他們經常鼓勵教師帶學生外出郊游、參觀、訪問,在社會實踐中接受藝術教育。在中國一節課40分鐘內,這一切很難想象可以做到。課時的寬松完全可以隨時開放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在實踐中直觀地學習美術,將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創新。甚至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學生自己愿意學習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但在教材中缺乏的實用美術內容。我們學校現在已經在進行英語長短課時的研發,那么,我們是否能參照這樣的課時,針對藝術創作的特性,增加一個課時,將一個星期的美術課集中在一次兩課時連起來上,有條件的話最好像德、美等國家一樣,一上就是半天,這樣,我們就有充足的機會深挖我們的教材,也有機會創造更好的藝術創作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