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精選議論文49-54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精選議論文部分 49-54
說到分析議論文,不少同學感到頭疼。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要記住當然不難,可真的給一篇議論文特別是課外的議論文讓你分析,卻又不能頭頭是道地說出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自然是課堂上認真聽講,掌握要領,其次是多做相關的練習。而做練習又有講究,它不能只是對一些現成答案的死記硬背,照搬照套,而應是通過例文(課文)的學習,把老師傳授的知識熟記于心,然后能把它"遷移"到其他文章去,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的練習做多了,議論文的知識也就慢慢掌握了。
49.談談科學與文藝
有位哲學家說過:"晶體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韻味,煙霧因其過于混地而趣情。"
科學,長期以來被認為與藝術這種"文化的混飩"。。但是,20世紀大科學的發展,使科學與藝術愈來愈統一起來,正像晶體與混飩在凝聚態物理學基礎上統一起來一樣。
不管他們自己意識到沒有,文學藝術家們實際上在做著一種理想的"社會實驗",實施著一種特殊的"社會仿真技術"。他們用文學藝術的方式,把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事物同構起來,從而通過信息反饋的方法,驅使現實生活向著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移動。這種行為模式,同物理學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運動模擬電磁場中電子的軌跡,同軍事家用電子計算機網絡模擬戰爭的場面,同化學家用溫度、壓力的變化迫使化學反應向著同構方向移動,同工程師用仿生學的技術建造現代化的大樓等等,在認識上,都是一樣的。
文藝活動和科學活動都是人類認識大自然(包括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有機過程。不同的是,文藝現象偏重于感性,科學現象側重于理性;文藝現象偏重于表現,科學現象倒重于內涵;文藝現象偏重于形象,科學現象側重于抽象;文藝現象善于用生活原形說話,科學現象善于用生活邏緝論證;文藝現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現得生動、活潑、多變,而科學現象則往往把復雜的故事描述得單調、冰冷、靜寂。一句話,文藝現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學現象,科學現象是模式化的藝術現象。
報告文學與特寫最講究真實性,因而也最無模式可言,但是,只要進入小說領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開始了文藝的模式化進程。如果說通俗小說僅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邏輯的話,那么,哲理小說則以時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說:'叫。說是哲學對文藝的滲透,詩歌是數學對文藝的滲透。"這話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詩歌,也要講究音韻。最格律的詩詞,幾乎可以用布爾代數寫出通項公式來。隨著電子計算機對文藝的"入侵",人們簡直可用模式識別的方法,判斷一個小說家的特征文風,就像偵探家用指紋來判斷犯人的罪行一樣。可見,最無模式的文學藝術,亦開始了自身的進化模式。
相反,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亦在向藝術化方向發展。現代模糊數學的出現,就是典型例子。本來,科學最講精確性與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幾年人們發現,最講精確的電子計算機,在透過模糊現象、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方面,遠遠不如一個嬰兒。因為嬰兒在識別母親的時候,絕不會因為母親一夜間臉上長了一個粉刺,而拒絕吃奶。但是,最高級的計算機系統,竟然會把長了粉刺的母親,判斷成"不是原來的母親"。原因在于它太精確了,精確到了由于一點"微小差異"就忽視"質的規定性"!所以,當代科學技術愈來愈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模糊數學的應用,尤其是模糊識別技術,使得現代科學愈來愈減少模式化程度而帶上"藝術性"。誰越能憑經驗選擇隸屬函數,誰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質;這就像一個作家,誰愈具有生活積累,誰就越能把時代精神表現得更加科學一樣。
【閱讀提示】
讀議論文,首先要能抓得住論點。否則,讀與不讀就沒什么差別了。什么叫論點?它與論題是不是同一回事?論點一般在什么地方出現?答案是: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與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而論題只是文章所要討論的問題,它并沒有明確表明作者的見解或主張,因而不是論點。但因二者經常在題目出現,所以有些同學就把它們混淆了。至于論點出現的位置,可以是標題,也可以是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有些則出現在文章的中間。請分辨一下,本文的論點出現在什么地方,并注意看看后面的五篇議論文,哪些的標題是論點,哪些的標題是論題,論點分別在哪里出現。
【思考練習】
1.選出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
混飩 內涵 模式
A. Dūn hán mó B. dūn hán mú
C. Chún hān mó D. tún hàn mú
2.第一段的兩條橫線上,應依次填入哪一組詞語才恰當?()
A.皆有 風馬牛不相及B.皆無 格格不入 C.皆備 異曲同工D.無窮 如出一轍
3.也適合作本文標題的一項是()。
A.文藝中的科學現象B.科學與藝術的相互轉化
C.科學與藝術的相互滲透"D.科學與藝術應該統一
4.第二段的內容主要在于說明什么問題?()
A.文學藝術家是在做"社會實驗",實施特殊的"社會仿真技術"。
B.文學藝術家的行為模式與科學家的行為模式相同。
C.文學藝術家的行為模式與科學家的行為模式在認識上都是一樣的。
D.文學藝術家與科學家認識一致,行為模式相同。
5.第三段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并改正。___改為___,___改為___
6.填空題。
(l)本文標題是____(論點 論題)。
(2)已學過的課文中標題是論點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舉一個)。
(3)已學過的課文中標題是論題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舉一例)。
(4)用論點做標題的好處是____。
用論題做標題的好處是:_____
7.第四段中"入侵"一詞為什么要加上引號?有什么作用?______
8.簡答題。
(l)本文論點是什么?________
(2)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答案不超過15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中,舉嬰兒識別母親和計算機系統判斷母親的例子,主要目的是說明什么問題?
50.必須重視藝術教育
進入20世紀后,人們越來越重視智力對培養人才所起的作用。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對自身認識的提高,人們發現,情感、意志、品質對于人的成功往往起著比智力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人的健康的情感,又與長期的藝術熏陶有密切關系。因此,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就必須重視藝術教育。
古往今來,在事業上卓有成效的人,大多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次在布拉格作物理專題演講后,在陣陣熱烈的掌聲中他起立作答:"如果我用小提琴演奏代替言辯,將會更加愉快,更易理解。"于是,他熟練地演奏了一首難度相當高的莫扎特的奏鳴曲,用音樂表示謝意。了解愛因斯坦的人都知道,他酷愛藝術,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他把拉小提琴當做最好的休息,并在琴聲中獲取靈感。
當代中國科學泰斗之一錢學森先生,為我國發展尖端空間科學技術作出了杰出的貢獻。1991年 12月22日,在接受國家最高褒獎時,他深情地提到了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蔣英。他說:"她給我系統地介紹了德國的古典音樂藝術,這些包含著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的音樂藝術,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從導彈之父的話語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藝術,能啟迪心智,能拓展視野,能完善價格.)
我們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也有很高的藝術造詣。1996年在菲律賓與參加亞太地區經濟論壇會議的各國首腦聯歡時,他不僅表演了歌舞,還用鋼琴彈奏了一曲《天鵝湖》。他對記者說:"我雖然是國家主席,但也是個普通人,我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喜歡唐詩、__A、元曲,也愛看但丁、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__B的作品,這些作品帶給我極大的歡樂;我也喜愛__、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
我國古代就已注意到藝術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所起的作用。在古代,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掌握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古代稱為六藝),其中的"樂"指的是音樂,而音樂正是藝術的重要內容。孔子說:"詩,可以興也。"這里的"詩",是文學和藝術的結合,而"興",指的是思想情感的激發。這句話強調了文藝對于提高人的審美情感的意義和作用。時代發展到今天,藝術對人的成長的重要作用,我們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近十年來,上海中小學都把藝術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海某區的一所小學,以寫字為突破口,把書法教學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結果(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他們的成功經驗,對我們進一步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是有益的啟示)。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人的自身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發掘藝術教育的資源,在重視智力開發的同時,重視人的高尚情感的培養,使ZI世紀的一代新人,成為個性健康發展、素質全面提高的社會優秀人才。
【閱讀提示】
閱讀議論文要把握論據。事實和道理是論據的兩種基本形式。在議論文中,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正確的。因此,正確地把握論據,有助于對論點的理解。一般來說,事實論據比較容易引起讀者注意,特別是那些涉及有名有姓者的具體事情(如《談骨氣》中的文天祥、聞一多。至于齊人,雖無名無姓,但因事情寫得具體,也可算在此列),而概括表述的事實論據有時容易被忽略(如《紀念白求恩》中提到的"晉察冀邊區的軍民……無不為之感動")。道理論據的辨別難度則大一些。一般來說,名人名言之類的道理論據,容易辨別,,而如果是作者自己在文章中做的道理分析,則較難辨別。但也可以這么看:如果把文中的論點、事實論據、過渡成分之類的刪去,剩下的大概就是道理論據了。巴。寫作時,有的議論文以事實論據為主,有的議論文則以道理論據為主,但更多的議論文則是二者并用,這就是人們習慣說的"擺事實,講道理"。
【思考練習】
1.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酷愛(極,程度深)B.泰斗(領袖)
C.啟迪(開導;引導)D.造詣(指學業、藝術等所達到的程度)
2.與"我才避免了死心眼"中"死"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死水一潭B.決一死戰 C.死不認輸D.真是樂死人
3.把"莫扎特"、"馬克·吐溫"、"宋詞"分別填入第四段A、B、C三處。
A處應填_____B處應填_____C處應填______
4.本文的論點是____
5.本文在論證論點時,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從_____方面來論證的,后一部分是從_____論證的。后一部分在論證時,既有____論據,如______,又有____論據,如_____
6.本文具體的事實論據有(舉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概括的事實論據有(舉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簡要分析本文事實論據的代表性。_________
8.錢學森這個例子,既是事實論據又是道理論據,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的第四段不能與第三段互換位置,不是僅因為時間先后的原因,更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五段畫線句中"學習熱情"與"學習能力"前后順序如果顛倒的話,就不符合邏輯,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題多處用了引號。根據它們在文中的不同作用,各舉一例,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①標明直接引用的:_______
②標明著重指出的:_______
③標明特殊含義的:_____
12.第二段加點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三段中加點詞"豐富"是_____詞。本段畫線句運用了_____的修辭手法。
14.把"他們的成功經驗,對我們進一步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是有益的啟示。"這一陳述句改成意思相同的反問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歐陽洵______的啟示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一次騎馬去荒郊,偶爾發現了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書寫的石碑。駐馬__ __一通,覺得索靖的字平平,是虛有其名;當他走離古碑不遠,再返回__ __一番,覺得字畢竟寫得不錯,也還算得上一位書法家;嗣后,他再仔仔細細地__ __一番,竟口服心折,為之傾倒,居然坐臥在古碑下面三天三夜,不忍離去。這三觀索靖字碑的故事,是頗可醒人的。(甲)
(乙)_______歐陽詢第一次觀看古碑,就執意認定索靖的書法差勁,是虛有其名,就此揚鞭一去不復返,______錯過了自己借鑒取法的機緣,_____會滋長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惡習。可見,只有虛心,才能為自己建造起一所容納知識的"倉庫",越是虛心的人,他的知識倉庫的容量當然也就越大。(丙)
(丁)看待和學習別人的藝術成果,除虛心外,還得"用心"和有"恒心",因為任何藝術,它那高妙的靈魂是不易一眼看穿、一竿見底的,相反,它總是像故意和我們捉迷藏似的隱藏躲閃著,對知識越貧乏的人,它則隱藏得更幽深更神秘。只有持之以恒地用心去觀察,去學習,才能由虛心為自己建造的"倉庫"里引進新鮮有價值的知識。歐陽詢坐臥在古碑下面,三天三夜不忍離去的學習勁頭,正反映了他用心探索索搏的書法的妙諦,進而能會意于心,運籌于手。可見,虛心,用心,特別是有"恒心",就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倉庫源源不斷地獲得充實和豐富,并得到發揮。
能虛心,才能入門;能用心,才能有成;能"恒心",才能立身。然而要虛心不易,能用心也艱,有恒心更難,一旦主觀上具備了這"三心",再加上諸如種種天時地利的客觀因素的支助就能取得逾越常人的成就。
【閱讀提示】
與記敘文相比,議論文的語言一般比較枯燥,所以如果問你喜歡讀怎樣的議論文,你大概會說,讀那些有故事的有意思的議論文。細讀本文,想想它在寫作上有什么長處可以借鑒。閱讀議論文,還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詞語的理解,這些詞語,包括近義詞、關聯詞等,讀時要認真思考。
【思考練習】
1.把本文題目補充完整。
歐陽詢______的啟示
2."琢磨"、"測覽"、"觀摩"三個詞是從第一自然段抽出的,填入原文,正確的一項是:( )
A.瀏覽 觀摩 琢磨B.琢磨 瀏覽 觀摩 C.瀏覽 琢磨 觀摩D.觀摩 瀏覽 琢磨
3.第二自然段橫線上應填入的關聯詞語是( )。
A.只要 那么 不僅 而且B.如果 那么 就 也
C.因為 所以 不僅 而且D.倘若 那 不僅 而且
4."看待和學習別人的藝術成果,少不得'虛心'二字。"這一句應放回原文何處:( )
A.甲處B.已處C.丙處D.丁處
5.選出本文段落劃分正確的一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本文開頭引述歐陽詢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以前學的哪一篇課文也有類似的寫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從歐陽詢的故事中引出了什么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清指出并各舉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看待和學習別人的藝術成果,少不得'虛心'二字。"這句話是單句還是復句?如果是單句,請寫出主語中心語;如果是復句,請指出是什么關系的復句。_______
10.如果讓你仿本文的形式寫一篇議論文,你準備先講一個什么故事?引出什么論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任人唯"長"
人都有長處和短處,長與短共存,構成了人的本身。在用人問題上,用其所"長",就會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費。其實,這跟木匠選擇木材一樣,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巨木高聳入天,幾個人都難以合抱,即便有幾尺朽爛,優秀的木匠也是不會棄它而去的。
任人唯"長"的道理古今皆知。漢高祖劉邦可謂在用人所"長"上是個典范。張良通曉戰略,足智多謀,善于___ ,()缺少帶兵打仗的實踐,被劉邦用作"智囊",讓其伴隨左右;蕭何善于鎮守后方,安撫百姓,源源不斷地補給軍糧,劉邦讓其任相兼"后勤部長";韓信善于統帥大軍沖鋒陷陣,攻必克,戰必勝,劉邦封其為大將。從劉邦用人、成就帝業的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出,舉大事者必以人才為本,治國治軍之道,務在舉賢任能。(當然,歷史上也有忽視唯"長"善用而造成失誤的事例。)三國時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人人皆知。馬速精通兵書,向諸葛亮獻計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致使諸葛亮取得了"七擒七縱"孟獲,"南人不復反矣"的戰果。可諸葛亮有時卻未用其長而用其短,讓這個智謀型的人才帶兵打仗結果街亭失守。馬謖被斬后,諸葛亮也自知用人不當,才"自貶三級,以督厥咎"。
古語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掛在我們面前,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究。作為領導干部()要用有能力、有建樹、群眾推崇的人,()要善于使用有些過失但有一定特長的人,善于把他們放到最恰當的位置上,使之各安其位,各守其職,各盡其才。用人就像一面旗幟,用人不當,不僅影響著群體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而且還必然影響到事業的發展。我們應用人之長;唯才是舉,揚長避短,因能而授職。領導干部用人之要決,不僅在于如何使用人才,更在于如何注意保護人才;不僅在于如何克服他的短處,更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長處。用人問題實質上是領導干部意志和水平的延伸,其作用是隨著能力的提高和職權范圍的擴大而成正比上升。在當前改革開放、人才輩出的時代,作為領導者,要善于知人,愛而知其惡,俗而知其善,用賢人、正人,遠庸人、小人,心胸寬,頭腦清。總之要有用人之明。
【閱讀提示】
光有論點和論據,還不能成其為議論文,必須還要有論證。所謂論證,是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簡言之,它要解決的是"怎樣證明論點"的問題。論證的方法很多,如舉例論證(例證法)、道理論證(合引證法)、比喻論證(喻證法)、對比論證等。一篇議論文中,往往不止用一種論證方法,分析的時候要注意。
【思考練習】
1.選擇一個恰當的短語,填在第2段的橫線上。( )
A.運籌帷幄B.思索問題C.深謀遠慮D.集思廣益
2.與"精通兵書"的"兵"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兵不血刃B.兵強馬壯C.紙上談兵D.短兵相接
3.在第二段與第三段的括號中填上合適的關聯詞語。
4.本文標題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自然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自然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指出并簡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三自然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清指出并簡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自然段畫線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自然段中加點的"其"字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最后一句話有什么作用?哪一個詞有助于我們對論點的理解?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開卷有益"之我見
"開卷有益"是說打開書本就有好處。這個成語顯然是鼓勵人們讀書。讀書有什么好處呢?
_____(l)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好書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是傳播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它能引導我們走進人類知識的廣闊領域。"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說得更生動:"書給了我知識,給了我力量,在我們的眼前展現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新世界。"知識就是力量,無知建不成四個現代化。眾所周知,讀書是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
______(2)讀書可以陶治性情,提高覺悟。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張海迪在日記寫道:"我發現如果我離開了書,離開了知識,我就會垮下去,就會很快地死亡。"可以說,張海迪的高尚情操的養成,是跟她發奮讀書分不開的。她越是看書,越覺得人生可愛,所以增長了生活的勇氣和樂趣。
______(3)讀書可以增長才干。馬克思曾經鉆研了1500種書和54種報刊,為他撰寫《資本論》奠定堅實的基礎。
______(4)讀書可以提高讀寫能力。魯迅總結自己寫作經驗時說:"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
讀書的好處,真可謂舉不勝舉。難怪高爾基曾經如此形象地描述過自己:"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⑤讀書要明確目的。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消遣,更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求知、實踐,為建設祖國而增長才干。張海迪說:"要想給人民做點事,沒有文化知識,沒有真本領是不行的,在80年代尤其是這樣。"我們只有像張海迪那樣站在黨和國家的全局的高度來明確讀書的重大意義,才能刻苦自勵,百折不撓地讀書,掌握現代文化科學知識,為四化建設貢獻力量。
_______(6)讀書要選擇。我們要像海綿一樣吸收有用的知識,就要讀好書,讀有用的書。讀書不加選擇,漫無邊際,會浪費寶貴時光。至于反動黃色書刊是腐蝕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毒品,我們不僅不能"開卷",還必須堅決予以取締。
______⑦讀書要講究方法,比如,處理好博學與專攻這對矛盾;要先讀基礎書,再讀專業書;要天天讀書,持之以恒;要經常復習,溫故知新。
_______(8)我們只有明確目的,讀好書,講究方法,才能真正做到"開卷有益"。
【閱讀提示】
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結構形式。記敘文大多采用時間順序(具體又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說明文則離不開時間、空間、邏輯三種順序,而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形式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簡稱"提--分--解')具體點說,又分兩大類:一類是逐層深入的結構形式,叫"縱式"(遞進式),如《懷疑與學問》;一類是并列展開的論述結構,叫"橫式"(并列式),如《談骨氣》。讀議論文時,注意多分析一下結構特點,弄明白別人文章各段落層次的內在聯系,看看別人是怎樣銜接過渡的,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也會對自己寫議論文時的謀篇布局有幫助。
【思考練習】
1.在標數字處填上適當的過渡詞語或短語,使文章銜接更自然,眉目更清楚。
2.呼應第一段首句"開卷有益",仿第一段最后一句,在畫線處填上一個過渡句。
3.簡析本文的"提--分--解"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屬于議論文中的"縱式結構"還是"橫式結構"?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文中找出一個過渡句并簡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學過的議論文中,屬于"縱式結構"的有:_________,屬于"橫 式結構"的有____________。
7.本文的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在文章的_______提出的。
8.按要求填出本文的論證方法和例子。
(1)道理論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比論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如"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4)_____,如"馬克思曾經鉆研了1500種書和54種報刊,為他撰寫(資本論)奠定堅實的基礎。"
9.在第三自然段找出一個錯別字并改正。____改為_____
10.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主要"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與第九自然段"漫無邊際"的"漫"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漫山遍野 B.黃沙漫天 C.漫不經心 D.歲月漫長
54.有錢就幸福嗎?
錢,是為許多人所向往的東西。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錢,就會有電視機、錄音機和高級家具,就會有一切,因此,也就必然會有幸福。
真的有錢就一定會幸福嗎?未必如此。
當然,有了錢就可以有許多東西,就能建立一個在物質上比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過較為舒適的物質生活。但是,人們的生活絕不是只要擁有電視機之類的物品就一切美滿了,因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質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即使缺少錢,但他是為了某種高尚的理想而活著,那么他是幸福的。例如馬克思,他沒有錢財,有時甚至身無分文,但是,他為了謀求人類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寧也沒有巨額家產。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時間幾乎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他也在為工人、農民和一切貧苦大眾謀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婦、舒伯特、巴爾扎克這些人,他們都曾在貧困中生活過,但他們都是為了人類的進步與文明而活著,并為人類的文明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因而他們都是幸福的。我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些革命青年,甘愿放棄城市的優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解放初期,許多原先僑居海外的科學家,舍棄洋房、汽車,回國住集體宿舍,騎自行車。他們的薪金少了,物質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們卻感到更幸福了。
反之,一個人即使有許多錢,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就絕不會幸福,有時甚至是痛苦的。《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生長在一個門第顯赫、極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他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說,他是幸福的,但事實并非如此。他被封建禮教所禁錮著,沒有絲毫的自由,因此,他還是不幸福,最后,只得離家出走了事。古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可以說是富貴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貴只使得他獸性大發,弒母戮師,甚至荒唐到火燒羅馬城,最后眾叛親離,自戕殞生。這說明了金錢多并不等于幸福。
在人剝削人的社會里,錢有時還會招來殺身之禍。西晉的石崇,可謂富貴至極了,銀子多得鑄成三千斤的大球、用蠟燭燒火,出外游玩,五十里之內用錦緞做屏障……但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石崇不但激起了人民的憎恨,也引起當時最高統治者不滿,最后因財多被殺了頭。這難道是幸福嗎?又如,日本有一個店員抬到了一筆巨款。結果恐嚇信一封連著一封,威脅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使他惶惶不可終日。(這難道可以說是"有錢就幸福"嗎?)
當然,這并不是說,有錢都是不幸福的。一般來說,錢多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適些,豐富些,但是幸福絕不能單純地建筑在金錢的基礎上。沒有充實、高尚的精神生活,僅僅由金錢支撐起來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應該追求真正的幸福,應該用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作為幸福的支柱,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幸福者。
【閱讀提示】
議論文分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和駁論,并不是截然分離的。往往是立論中有駁論,駁論中又含有立論,只是看哪種為主就是了。駁論,可以駁對方的論點,也可以駁對方的論據,還可以駁對方的論證。以《"友邦驚詫"論》為例,它的正文部分駁對方的論點,而附記部分則是駁對方的論據。寫駁論文還要注意對象的不同,對敵人與對自己人應當有所區別。此外,分析問題也要注意全面。本文在論證了"有錢并不就是幸福"之后指出:"當然,這并不是說,有錢都是不幸福的。一般來說,錢多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適些,豐富些,但是幸福絕不能單純地建筑在金錢的基礎上。"這就不是片面而是比較全面了。
【思考練習】
1. 本文要駁對方的什么錯誤看法?是駁論點還是駁論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駁倒對方的錯誤看法,是要樹立一個什么正確看法?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本文的論證看,要駁倒對方的錯誤看法主要靠什么?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清指出并各舉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簡析本文列舉事例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第五兩個自然段為什么不合成一個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四段加點的"理"字為什么要加引號?如何理解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第五段的畫線句改為陳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第二段自問自答,有利于文章前后內容的銜接過渡。
B.第二段有了"未必如此"一句,分析問題就顯得比較全面。
C.本文娓娓道來,用大量的道理論證了"有錢不一定就幸福"。
D.第五段用省略號處,是為了表明這一類的奢侈事情還有很多,此處略去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