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的兒子說謊,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2節 透過撒謊看本質(2)
孩子撒謊不撒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態度。父母的態度應該是: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只要承認了,就應該給予諒解。一定要讓他嘗到誠實的甜頭,嘗到誠實從寬撒謊從嚴的滋味,這是戒律,也是鐵律,必須做到這一點。因為孩子犯錯誤往往與年齡有關,他不理解后果會怎么樣,意識不到危險。讓孩子保持誠實比什么都重要。孩子說了實話就不能打他,當然不說實話也不能打他。打孩子我是反對的。一定要承諾這一點:撒謊的孩子要得到懲罰,要付出代價。說了實話的孩子會得到善待和表揚。懲罰不是打罵,有很多方法。懲罰是一種強化。用最能觸動他的事情或東西來對待他,比如取消原定給他買的游戲機,限制看電視,減少零花錢……找一個適度的方法,讓他覺得說謊話很糟糕,沒必要。
對于為了逃脫困境而說謊的孩子,要弄清楚是什么情況,給予理解、寬容。孩子之間有約定,不愿說可以不說,但是要確認有沒有危險,如果沒有危險,可以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就行了。關于這個問題,我有一句話被廣為傳播,“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我們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像水晶人一樣,一看透明的。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孩子越大越不透明,秘密越多。秘密是富有營養的,因為秘密往往意味著要獨立地面對,要承擔責任。有的時候父母可以這樣說:這件事既然你對和同學的約定有承諾,我們也可以不問。但你想過了沒有,這件事對家庭及你個人有沒有危險。如果確定沒有危險和不良后果,允許孩子不說,這不叫撒謊,叫保守秘密,履行承諾。這樣孩子就會如釋重負。不說不等于撒謊,孩子有權利信守承諾,但是監護人要了解有沒有危險。
至于把想象當成真實的事情來說這需要成長來解決,無需多言。一般孩子長大之后就好了,撒謊并不是孩子的天性。當然對撒謊的問題,有人也提出“技巧觀念”。孩子到底該不該百分之百不撒謊?有時候善意的撒謊,是生活中的技巧。你到別人家去,別人問你吃飯了沒有,你說沒有,別人忙著給你做飯,就會給人家添麻煩;有人生病了,是絕癥,告訴病人實情有可能加重其心理負擔,這就需要對他隱瞞病情。善意的謊言并不危害別人,真正的謊言會危害別人或帶來不良后果。有時候需要禮節性的“謊言”,目的是不給別人添麻煩。還有一種情況很有意思,小孩有一種特點,喜歡在學校里大包大攬。比如老師說了,咱們班要外出參觀,誰家的父母能方便地借到大客車?孩子說我能我能!當時孩子特別熱心,但是回家后為難了,因為許多父母辦不了這件事。有的父母就訓斥孩子:“你逞什么能呀?你有本事自己去借吧!”此時,孩子才明白,父母并不是萬能的,他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辦了。孩子就像風箱里的老鼠,既不敢對老師說又不敢對父母說,自己又做不了。這個時候孩子就不吭氣了,這時候孩子也容易撒謊,這就是第四種情況,叫逃脫困境。沒辦法過這一關了,孩子就撒個謊:“我爸爸出差了”,“我媽 媽病了”,開始胡說了。這個時候父母就有一種責任教育他避免撒謊。孩子為難的時候,犯錯誤的時候,是教育他的黃金時間。父母要告訴孩子,一個人熱心公共事務是好的品質,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輕易承諾做不到的事情。一旦承諾了,一定要認真去做。當你發現做不了的時候,你要及時告訴對方說:真抱歉,我原來以為能辦成這件事,后來發現我辦不了,這件事我太輕率了,怎么辦?我們看看采取什么辦法能解決?父母要教給孩子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才能避免孩子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