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胡同文化》反思
在高一上學期的課文中,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被安排在了第四單元,這讓我很是高興,因為我一直很欣賞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他曲折的個人經歷,使得他的作品中處處體現出對人生深刻的領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市井居民的熱愛,因了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的鮮明的生活就像是立體感強的油畫戰線在我們的面前。語文課,就要上出“味”來,那么如何讓這課文有“味”,這也是我探索的方向。
首先是要營造一種“氛圍”,“感覺”對于學習語文來說十分重要,就好比電影的背景音樂,讓你在了解劇情前就進入了它的話語范圍。因此,我在課前搜索了大量的關于“胡同”和北京格局的圖片,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的開始,就讓同學們在極具有“京”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歌聲悠遠,京味裊裊,再加上那各種各樣的古老的胡同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于是上課就有了較好的“氛圍”。
再下來就是關于“文化”的理解了。根據我的課前預習要求,同學們都去查了“文化”的概念,發現似乎都和文章的“文化”有出入。于是我就引導他們關注平時大家說的什么“茶文化”、“酒文化”等等。這時候學生恍然大悟:所謂“文化”就是在某一地域或領域由人們創造并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人文現象。那么“胡同文化”又是一種什么人文現象呢?在思考的過程中,這個問題很容易地被學生提出了,大家都開始好奇。
抓住同學們的好奇心理,我告訴他們,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因為地域的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語言表達和思維方式都是有其地方的特色,就好象在廈門這方土地上,人們喜歡泡茶,在“泡茶”這一過程中其實就體現了廈門人生活的悠閑和豁達。一講到廈門,同學們可來勁了,我乘機把話鋒一轉,讓學生思考:你們能否從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看出些什么“特色”?這一問題,立刻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經過分析,一致認為,要從建筑、語言還有待人處世方面去找。最后將答案告訴我,我一看,嘿,還真全面:有的說北京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胡同像絡,這就說明人們的思想比較方正,要不然不會有這么方正的格局;有的說,胡同的名字各異,而且都有故事,說明這里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有的說語言特別,比如老兩口的對話看出建筑格局對語言的影響,比如“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看出人們容易滿足……有的同學甚至還學著文章中的人物說話,頗像回事。
思維放出去了還要收得回來,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還要看深意。于是我進一步的引導同學,要他們從自己歸納出來的內容中歸納出“胡同文化”的精髓,開始我還擔心,他們找不準,不過后來我才發現自己擔心是多余的,他們回答得頭頭是道,甚至有個同學概括完后說了這么一句話:“其實我覺得汪曾祺寫這篇文章的感情蠻復雜的,他寫完之后一定郁悶了很久。”我一聽覺得有意思,問及原因,他說:“您剛才介紹他的時候,說他把北京當作第二故鄉,而且從課文看,他了解胡同名字來源那么全面,在描寫人物對話的時候有那么有意思,說明他對胡同還是很喜歡的,可是后面說胡同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說明他還是蠻理性的,但是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讓人聽了挺傷感的。”他的回答引起了全班同學們的鼓掌,也很讓我驚訝和欣慰:創造“氛圍”,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并放手讓他們思考,果然效果不同凡響。積極主動思考的結果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情感價值觀,體現了他們自己對世界對生活的理解。
課上完了,他們還興致不減,于是我又額外布置了一道作業:“我所了解的廈門文化”。題目一出,大家就歡天喜地地去搜索了,交上來的有課件,有文字說明等等,質量都很高,可見他們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的。這再次讓我感到欣慰和歡喜。
歡喜之余,我也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為什么上了這么久,這堂課這么順利,同學們積極性這么高?以前我們總在抱怨,語文課是“后娘”養的,和數理化比起來,簡直毫無地位。為什么?這樣看來,是我們錯了,我們的 “應試語文”和“書本語文”已經將學生的天真和好奇以及個性磨光了:刻板的教師、被“碎尸萬段”的教材、懨懨欲睡的學生……難怪有人說:“誤盡蒼生是語文”,不由得悲從心來。這時候突然想起一個故事:
一只天真的鴿子,被關在一個特別的箱子里。它餓極了。于是就在箱子里左顧右盼,走來走去,想找到一點食物,可是,它很氣惱--把它放進箱子里來的人,竟然不同時放進一盤食物。怎么辦?小鴿子氣得用它的尖嘴到處亂啄。“篤、篤、篤”……“篤、篤、篤、”……它渴望著出去找些吃食。當它的尖嘴吸到一個透著亮光的小圓窗時,奇跡發生了--從那里掉出一個食物球來,小鴿子當然毫不客氣地將它吞進肚去。愚蠢的小鴿子吃過食物球后并沒有立即明了這個小圓窗的價值,它仍然到處亂吸,直到數次吸到這個小圓窗,數次從這里得到食物的獎賞以后,它才慢慢地明白過來--這才是供應食物的窗口,從此它學會不再到處亂吸,想吃東西只要徑直去啄這個透著亮光的小圓窗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