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其實并不難寫
目前,教學反思的重要性被教育界普遍重視,教育部門、學校都大力提倡寫教學反思。許多學校要求教師必須寫,而且在教案中留出“地方”專門寫反思,F實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往往在學期結束后,因怕學校檢查扣分,而匆忙補上;有的雖然平時在寫,但如同記“流水賬”,只是對教學經驗作簡單描述,就像把教案“壓縮”一下。以上做法,背離了教學反思的初衷,不利于教師對自我教學進行深度的反思,當然談不上個人的成長了。反思應該記什么?也就是說反思點應該在哪里?面對歲歲年年重復的教學工作,寫點什么?這是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也是讓許多同行困惑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寫教學反思:反思自我感覺成功的教學案例
在平時教學工作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某一節課上完,老師有一種“爽”的感覺,讓人興奮不已,回味不已!這樣的好課為什么成功?原因何在?這就是要抓的“反思點”。
我在教學傳統的名篇《背影》時,也像參考書介紹的一樣,抓住父子之愛,“我”的幾次流淚等方面講述。應該說效果還不錯,可是,班上一個平時比較深沉的男生,面對大家的感動不屑地說:作家就是喜歡夸張,不就是父親買了幾個橘子嗎?至于一個二十幾歲的大小伙子哭嗎?此話一出,我和同學們一時無語,場面有點尷尬。
這也難怪,現在的獨生子女被愛包圍著,什么可以感動他們?于是,我沒有繼續講課文,而是展開了討論:父母究竟做什么,才能感動我們?是不是父母買橘子不值得感動,只有買鉆石、豪華名車、別墅,才值得感動?結果,學生一下激動了起來,他們分成了兩派激烈爭論。我看“火候”差不多了,及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父母的愛不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有經濟能力的父母,為我們提供豪華的物質生活,值得我們感動;沒有經濟能力父母,哪怕為我們買幾個橘子,也同樣值得我們感動。因為,父母這樣做是基于愛——無私的愛!這樣課上完,效果出奇的好,讓學生自己感動了自己!
這樣的細節是很容易一閃而過的,有心的教師應該把它及時記錄下來,尋找自己成功的原因,不斷提高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理解。
反思自我感覺不成功的教學案例
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候在上課時會感覺“堵”得慌:學生反映不積極,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學設計,學生不買賬。一節課上完,總覺得好像少點什么似的。
我教學八年級上冊的《羚羊木雕》一文時,課后感覺自己帶領學生開了一場“父母的批斗會”。此文應該是講父母子女在對待友情問題上的不同觀點。文中的子女也有不對的地方,為什么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討伐”父母?我沒有及時阻止這種“事態”,而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了。在這堂課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幾乎沒有了,順著學生的思路,這是一節不太成功的課。
反思不成功的教學案例,尋找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的差距,可以促進新課程理念向教學行為方式轉變。如此不斷地追問,可以促進自我行為的改造和重塑。
反思教學教育的“大”問題
一個優秀的教師或者一個想成為優秀教師的人,應該關注教育教學、關注本學科的前沿問題,應該有問題意識。問題對于喚起教師成長的渴望、探索的沖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大多數教師只是關心自己的“自留地”,真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我認為走出課堂這個小小的世界,走進語文教學甚至教育這個大大的天地,是十分必要的。我的教學反思也經常寫此類話題。也許,這樣的寫法不太合乎規矩,但我認為它為老師的成長打開了一扇大門。在這方面成功的人士不少,他們就超出了語文課堂的小圈子,成為教育改革的榜樣。
我針對目前語文界的深度語文、針對批評語文無效性等問題的討論,在教學反思中痛快地“發表”自己的看法。雖然,我的看法是膚淺的、是沒有機會公開的,但是,在教學反思里應該有這樣的言論。寫教學反思應該是內心的“沖動”,有一種非寫不可的欲望。教學反思貴在及時、真實、樸實。如果有了平時教學反思的積累,我想寫出幾篇有獨特見解的論文,也不再是“難于上青天”。只要做個“有心人”,教學反思就有東西可寫。
我們應該把反思作為繼續進步的動力,這就需要我們對反思這種手段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要有勇氣,并且學會反思的方法,提高反思能力。我們不要把反思僅僅用來應付學校檢查,而要把它作為一種需要。假如有一天,我們是從心靈上反思,而非技術上的反思,我們距離“名師”就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