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反思錄(2則)
一、當前語文教學中值得反思的三種現象現象一:“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痹捯魟偮洌淌覂热寺暥Ψ,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學生讀得搖頭晃腦、面紅耳赤,場面煞是熱鬧,教師頗為滿意。這已日漸成為一種時尚。
反思:
(一)難道學生個個都喜歡高聲朗讀?仔細想想,答案非常明顯。學生之所以都選擇高聲朗讀作為“喜歡”的方式,不排除以下兩方面原因。
1.受從眾心理趨使。部分同學的放聲朗讀使其他同學身不由己,為給老師傳達“我讀得很投入”這一信息,就不惜扯著嗓門,搖頭晃腦。
2.學生無其他方式可選。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放聲朗讀歷來都是“用喜歡的方式讀”的代言,成了學生固定的閱讀思維程序。他們從未學過默讀,更不知瀏覽是什么,以至于有學生在考試時還要出聲讀卷。
(二)難道一定要“用喜歡的方式讀”嗎?我認為,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這種說法也未必恰當。因為默讀、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種高心智活動往往會讓學生在自主選擇時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即放聲朗讀,那么,其默讀、瀏覽能力就會日漸萎縮。
結論:這是淺表性的“選擇性學習”,不排除“放任自流”之嫌。
啟示:
(一)要教給學生默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法——讓學生可選擇。
(二)要引導學生針對不同內容,不同情境選擇不同的閱讀法——讓學生會選擇。
現象二:對一些文句優美描寫精彩的片斷,教師對其中的重點詞句視而不見,讓學生籠統讀過幾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讀真能讓學生感悟、理解、內化嗎?我們是否把朗讀的功能過于夸大了?不啟動思維,不用心體悟,在囫圇吞棗的朗讀中,精彩的詞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學生的大腦中閃過,如此這般,怎能消化?談何積淀?學生的語文素質又從何提高?
(二)語文的模糊性排斥品詞析句嗎?“適度模糊”是在當前語文教學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它不排斥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反之,它還憑借一定的品析理解能力為支撐。就像行書之與楷書,沒有端端正正、一筆一畫,哪來行云流水?
結論:這不是“模糊性理解”,而是隔靴搔癢。
啟示:
(一)語文教學需要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
(二)將品詞析句與朗讀相結合,有品有讀,語言文字才能得以消化、積淀,學生才能學會閱讀。
現象三:在朗讀比賽中,有一方明明不如對方,其他學生的評判也十分明了。但是,教師在總結性評判時總會說:“平分秋色”。
反思:
(一)指出不足,就一定傷他自尊嗎?不!應該說,絕大部分的學生的心靈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即便部分學生如此,那么,這般“呵護”也只會使其心靈更嬌更脆。何況虛假的評判反饋給學生的是錯誤的信息,這種欺騙對該學生而言也構成了傷害。
(二)在保護一方的同時是否又傷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顯勝出一籌的同學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學生領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對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師還可敬嗎?以后的教育還有說服力嗎?
結論:這是狹隘的“尊重”,可能換來的是無盡的“傷害”。
啟示:
(一)評判客觀公正,才具說服力。
(二)教師應善于指出學生的不足。
反思這些現象,思緒萬千。在這“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的教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層出不窮的先進教育理念,瞻前顧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機械運用也好,都不是應有的態度。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于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這才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素質。
二、
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 蘭塞姆聆聽過一萬多人的臨終懺悔,他說,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每個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知道。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幾十年,做到了這點,便有50%的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們的教學中,多一份反思,或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
語文教師,我一直以為是最難當的。作為母語,似乎誰都知道都會理解都可以說上一二。前幾年語文大討論時,多少偏激之詞言猶在耳,多少老教師感嘆越教越不會教。我困惑,摸索,聽了幾位大師言談,觀摩了幾堂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偶有一些心得體驗,聊且作為反思。
首先,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必須過硬。聽、說、讀、寫不必說樣樣精通,起碼必須能鎮住學生,在學生面前能有幾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課堂能閑庭信步,揮灑自如,是普通話培訓之后。自己朗讀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自如地范讀,底氣就足了;竟^硬,語文教師本身就是語文。比如如果你善于聽,學生課前三分鐘演講,你的評點,引申就有根據,有針對性。觀摩一些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往往會發現他們本身素質相當之高?上В壳暗呐嘤枡C構對這方面的訓練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