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化感受魅力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并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胡同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這篇小品文是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力圖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力求渲染文化的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文化求知欲,讓學生進行一次文化的洗禮。一、妙設導語,創設文化情景。
精妙的導語設計,可以烘托氣氛,創設一種與文本契合的情景,激發學生內在的閱讀需要,《胡同文化》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當然需要與之協調的導語來切入。考慮到我的學生(身處西南地區)對北京的胡同了解不多,甚至是知之甚少,因此,如果讓學生對北京的胡同有種直觀的感知,就會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趣,自然的引出對文本的解讀,繼而層層推進,去領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我在設計導語時,拋開了傳統的語言文字的渲染,代之以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圖片和韻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那發黃的黑白的胡同照片,那蕩氣回腸的胡同京歌,深深的吸引了學生們。歌曲一結束,他們回味著,驚嘆著,感受著了北京文化那綿綿的藝術魅力,他們在教學的開始就能受到如此的文化沖擊,我的教學初衷就達到了。隨后,教師揭示課題《胡同文化》和作者汪曾祺,就順理成章了。
二、簡介作家,張顯文化風格。
汪曾祺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紀事》等,也是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主要執筆人之一。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抒寫家鄉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師從于沈從文,有“短篇圣手”之美譽。在介紹作家時,適時的補充沈從文及其《邊城》,讓學生對我國著名的作家們初步的了解的同時,陡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慨嘆,并激發學生傳承我國優秀文化之責任感、自豪感。如此的教學,張顯了作家的文化風格,也喚起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覺維護之意識,讓學生在鋪天蓋地的快餐文化中,突出重圍,找到自己閱讀的最佳位置。
然后教師引出這一番話,自然的過渡到對胡同的解讀,對胡同文化的解讀:“汪曾祺是江蘇人,但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別有京味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三、解讀文本,沐浴文化陽光。
胡同是北京市民特有的建筑風格,一位大師說過,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石刻的歷史。透過建筑,我們可以看到歷史,走進人們的生活,解讀建筑背后滲透的人們的文化習慣和文化心態。要領悟胡同文化的特色,首先是領略胡同的特點,因此設計了三個環節,層層剝筍般一步步揭開北京胡同文化即市民文化的面紗。
首先,帶領學生從中心句入手,提綱挈領的梳理文脈,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即教會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閱讀方法,授之以漁,使教學在追求人文性的同時,也兼顧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探究趣味。
1、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各位能不能告訴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請引用書上的一句話回答。
明確:第5段:“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反過來說,“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2、那作者為什么用“胡同”做定語,而不用諸如“草原”“水鄉”之類的定語呢?請再引用本段的話回答。
明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3、那么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哪些特點呢?它怎么那么厲害,能夠左右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呢?請大家引用1-5段中的關鍵句回答。閱讀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過把握關鍵詞或者關鍵句,來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比如主旨句、總括句、過渡句、含蓄的句子等。
明確: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走向——方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名稱來源——趣、俗);大小數量——很多;(胡同環境——安靜);(居住形式——與四合院一體)
在和學生共同探究胡同的特點時,適當的穿插一些幽默的北京方言,增添課堂的京味兒氛圍,這也是對教師課堂語言的一個考驗。
其次,引導學生探究胡同文化的內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于是自然的引出問題:從北京胡同的特點可以看出它有怎樣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個?自由發言,談談你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文章的第6——12段,運用同樣的閱讀方法,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找出體現胡同文化內涵的關鍵句,并思考其內涵的特點。
這一環節是最出彩的地方,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聯系中國歷史,談到了胡同文化的封閉性;有點聯系現實生活,談到了胡同文化的精義“忍”,辯證的分析了“忍”的價值觀的現實意義;有的聯系自身,談到了安土重遷并不是北京市民的特有的文化心態,而是中國人普遍的心理,還列舉了三峽移民所反映出來的種種問題;有的聯系時代精神,談到了知足常樂的利弊,有的甚至談到了胡同連接的四合院與當今的高樓大廈之間的差異和折射出的百姓百態,所有的這些都讓我為之自豪,因為開放性的問題設置,讓學生們有了說話的權利和機會,也使課堂有了爭鳴的學術氛圍,有了創造性的課堂生成。這無一不是文化的再現,無一不是文化的張顯。這樣的課堂本身不是文化么?尤其是有一個學生談到“忍”的現實意義時,最為精彩,茲摘錄要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