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讀語言中鑒賞詩歌之美
中國是詩的國度,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爛如繁星。如何使學生走近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充實其學養、提高審美素質?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詩歌之美?我想,應該從下面幾個角度切入:高爾基曾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雖然語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卻能喚起讀者的表象聯想和想象,產生形象感。詩歌和文學作品是想象的藝術,而詩是語言的精粹,尤其重視選擇和運用最易喚起讀者聯想和想象的詞語,使詩更具有形象美感。形象美具體表現在畫面美、動態美、立體美等幾個方面。除此之外還表現為音樂美、彈性美等方面。初學詩歌著重品讀起畫面美、動態美、色彩美和立體美。
1、品讀詩歌語言的畫面美 中國詩歌講究“立象”,“象”即客觀事物,“意”即主觀情感,意思是詩人的情意要熔鑄在形象中,不要特別的說出來。例如:要抒發滿腹愁思,就寄托在:“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和“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畫面氛圍中。
2、品讀詩歌語言的動態美。中國古代詩人特別強調用煉字、煉句來增強詩句的動感。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人格化的“鬧”字,意態傳神,動感十足。
3、品讀詩歌語言的色彩美。詩歌的語言不僅要表現出形象和動態美,還要表現出物象的色彩。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李商隱《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在句中交錯、編織色彩來展示和渲 染絢麗多彩的審美境界。
4、品讀詩歌語言的立體美。詩歌語言的形象美還表現畫面立體空間的拓展上。例如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上有暖日春山,下有花草沙灘,遠有飛燕子,近有睡鴛鴦,高低富有變化,前后錯落有致,形成了遼遠深邃的空間立體美感。又如王維的“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一樣具有氣勢雄渾的空間立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