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常聽身邊的許多學生嘆息說:語文難學!的確,語文涉及的內容“量大面寬”,要想象數理化那樣拿高分很不容易。但是,我認為,只要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持之以恒,學好語文并不難。1、課前預習的習慣。預習,是探求新知識的前奏,能為學好新課打下堅實的基礎。充分的預習,往往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能起到預想不到的效果。預習的方式有:(1)借助教材自身的編寫特點,整體感知課文。預習課文時,要先參讀“預習提示”“自讀提示”“單元提示”等文字,弄懂課文的體裁、主題、寫法等,然后帶著問題去反復默讀課文,體會和理解文章的大意。若遇疑點,再用鉛筆勾畫出或記錄下來,待老師授課中再解疑。(2)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在讀課文時,若遇到不讀懂的字、詞,先做下標記,然后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給生字新詞“查檔案”,將其讀音、意義、用法等記錄在旁邊,若是成語再加上出處。工具書是“不說話的老師”,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好習慣。(3)借助已有知識,在預習中印證加深。在預習中,還要把文章中所用的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說明方法、論證方式、特殊句型及其他特殊用法都標注出來,并認真體會印證。
2、朗讀課文的習慣。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是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而語感的獲得,只有通過扎扎實實的“讀”來完成。在朗讀過程中,要把形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只有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才能夠更好得體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氣勢、韻味和語言的美。讀書的聲音也有講究,要么大聲朗讀,要么輕聲吟讀。平平淡淡的、漫不經心的讀書習慣不可取。
3、勤于思考、質疑問難的習慣。古人說得好“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時要多想、勤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告訴我們,對待學問必須要有一種懷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從輕信。學習貴在有獨立的見解。如果對某一問題的理解與老師不同,可查出依據來跟老師或同學們展開討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文章和某一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促進教學相長。
4、勤讀書、勤作文的習慣。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寫好作文,必須從平時抓起,在多讀書的同時,還要多練筆。養成寫日記、做摘記、寫小評、隨筆、讀書心得的良好習慣。多寫多練,堅持不斷。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5、寫好字、說好話的習慣。寫一手工整規范的漢字,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平時寫字要工整、規范、美觀大方,書寫認真,不寫錯別字;說話要力求做到簡潔、流暢、得體、有條理。
6、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的過程就是接受信息的過程,同時也是處理信息、再造信息的過程,古人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很有道理的。讀書時,要用各種符號在書上圈圈點點、勾勾劃劃。精彩的語句下面畫上波浪線或著重號,為之叫絕的名言警句旁打上感嘆號,懷疑不解之處打上問號,有同感的地方不妨寫上幾句,等等。讀完一篇好文章后,還可以寫出讀后感和讀書心得。
7、時時學語文、處處學語文的習慣。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語文這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更是如此。學習語文不能局限于書本,更不能只局限于教科書。社會語文現象,俯拾皆是;生活與語文密不可分。平時要多關注國計民生,留心周圍的人、事、景、物,勤思考,多觀察,多積累,多表達。學以致用,學用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學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