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對孩子拔苗助長的教育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似乎已經成為了家長們的口頭禪,為了防止家長們拔苗助長,教育部頒布了孩子成長的書集,但是要防止家長們拔苗助長的現象僅僅靠書集是實施不了的,以下就來具體看看吧!
教育部日前發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 《指南》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舉例來說,《指南》具體列舉了5-6歲學齡前兒童的學習和發展目標,“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在閱讀圖書和生活情境中對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教育部還表示,實施《指南》的原則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教育部工作如此細致,令人感動。眾所周知,幼兒是最需要照顧的,老師多體貼些,幼兒身心成長才會健全;主管部門對幼兒工作者“無微不至”地一一指導,可謂用心良苦。估計負責制訂《指南》的有關人士對幼兒園階段的狀況也有某種切身體會,所以才能把握得如此到位。
這番話雖然真誠,但有關方面聽起來未必受用。誰都知道,使用《指南》的幼教工作者多半也是專家,對于幼兒成長規律理應比誰都清楚,F在要對他們耳提面命,到底是針對其專業程度的不足,還是他們明知故犯,不愿或不能按教育規律辦事?如果是前者,《指南》不但來得及時,而且還一定要加碼,配以強制性崗前培訓,確保不知不會者不能濫竽充數。如果是后者,若不輔之以強制手段,但有違反,查到一家關一家,哪家幼兒園又會參照執行?想必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也不會同意。早教網
對于那些違反規定的行為,單以發文件的方式很難解決問題;如果文件沒有很好地解決問題,那就要問一問,何以問題得不到解決。否則,再好的文件和規定都難免落得“一紙空文”的下場!吨改稀飞形凑筋C布,但不難預見,這和以前關于改變應試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的若干文件一樣,未必能收到預想中的效果。
真要緩解當今中國家長的焦慮,進而減輕幼兒園老師的壓力的話,首先應該探究一下,焦慮從何而來。家長望子成龍過于心切,彼此之間拿孩子攀比,信奉“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如此等等,都是幼兒教育在知識方面層層加碼的原因。但更為普遍的原因,還是小學入學考試越來越難,F在那些師資好一點的小學,對學生的挑剔近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夸張點說,可能要超過博士生面試。孩子在幼兒階段不掌握大大超出《指南》范圍的“應知應會”,休想進入好小學,說不定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與其說幼兒園拔苗助長,毋寧說小學門檻太高,沒有被拔過的幼苗只能望“門”興嘆。
如果現在小學之間在師資和硬件上相差不多,入學競爭不那么激烈,幼兒園階段的拔苗助長或許就不致如此。所以,與其殷殷叮嚀幼兒教師教多少,倒不如好好推進小學教育資源的均衡化,這對于解決拔苗助長現象或更有實效。當然,均衡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不少。目前,教育尚未全面向民間資本開放,民辦學校到底屬于營利還是非營利機構的法律定性仍在游移之中,而“有門路”的人士始終虎視眈眈地盯著這塊精肉,要讓主管部門單打獨斗完成教育資源均衡化,實在有些勉為其難。實質性的舉措難以落實,而問題又不能不設法解決,《指南》無非是為此又添一例。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