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道理可以讓寶寶更懂事
此外,有關誠信的經典還有很多,媽媽不妨挑選一些講給寶寶聽,如《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說出去的話,都要以誠信為先;欺騙蒙混或花言巧語是絕對不可以的。《論語》中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處世。《禮記》中也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旨在說明,講誠信是做人之道。這些格言言簡意賅,讀來朗朗上口,寶寶在記誦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接納它們、逐漸養成美德。等到六七歲,再系統地教他們誦讀《論語》、《弟子規》、《千字文》等典籍。讓孩子明白: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說:“養心莫大于誠”。早期教育
場景5 被幫和助人時講“涌泉相報”與“泛愛眾”
路人幫孩子撿起掉在地上的玩具,父母在教寶寶說“謝謝”之外,應利用這個情境及時給孩子講講有關感恩的格言警句,如《增廣賢文》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和《弟子規》中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解釋字面意思,讓孩子明白:在內心要記住別人對自己的點滴好處,加倍地、持久地報答,而對他人的怨恨則盡量淡化直至忘記,學會帶著感激之心生活。
當寶寶主動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為哭泣的小伙伴遞上紙巾時,媽媽要及時地夸獎孩子,也要不失時機地講講《弟子規》中的“泛愛眾,而親仁。”“凡是人,皆須愛,天地覆,地同載”,讓寶寶懂得: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上的,我們離不開周圍的人,鼓勵寶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給身邊的人一分真誠的關愛,“以愛己之心愛人”,培養起孩子的博愛心、慈悲心。幼兒早教
tips:在日常教育中貫穿國學經典的注意事項
● 以國學經典對寶寶進行道德教育,要有選擇地吸收。畢竟,數千年積淀形成的倫理道德體系中,也有一些不能與時俱進的內容,“有鑒別”地吸收,才能使孩子們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早教寶寶
● 孩子們在特定的場景中學習國學,除了跟著爸爸媽媽讀、聽講解、理解、背誦、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最后還要歸結到這個場景上。這樣做不僅“有始有終”,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 結合身邊的小事給寶寶講經,要考慮孩子的理解力,年齡不同,解釋的深度和廣度也應不一樣。比如“凡是人,皆須愛”,三歲孩子能明白“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就足夠了;五六歲的孩子則需要懂得愛就是替他人著想;而十歲左右的孩子應明白尊重和理解一個人也是愛他的表現,愛不需要回報。早教網
● 鼓勵孩子溫故知新、學以致用,在多種類似的場合中以某一道德準則規范自己,逐漸形成自覺的行為。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我們國家就以悠久的文明歷史而聞名與世界,我們也應該讓孩子從一些歷史典故中學會守規矩、懂禮儀、有修養等。這樣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還真能教會孩子一些著名的典故這樣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