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道理可以讓寶寶更懂事
tips:在日常教育中貫穿國學經典的注意事項
● 以國學經典對寶寶進行道德教育,要有選擇地吸收。畢竟,數千年積淀形成的倫理道德體系中,也有一些不能與時俱進的內容,“有鑒別”地吸收,才能使孩子們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早教寶寶
● 孩子們在特定的場景中學習國學,除了跟著爸爸媽媽讀、聽講解、理解、背誦、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最后還要歸結到這個場景上。這樣做不僅“有始有終”,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 結合身邊的小事給寶寶講經,要考慮孩子的理解力,年齡不同,解釋的深度和廣度也應不一樣。比如“凡是人,皆須愛”,三歲孩子能明白“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就足夠了;五六歲的孩子則需要懂得愛就是替他人著想;而十歲左右的孩子應明白尊重和理解一個人也是愛他的表現,愛不需要回報。早教網
● 鼓勵孩子溫故知新、學以致用,在多種類似的場合中以某一道德準則規范自己,逐漸形成自覺的行為。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我們國家就以悠久的文明歷史而聞名與世界,我們也應該讓孩子從一些歷史典故中學會守規矩、懂禮儀、有修養等。這樣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還真能教會孩子一些著名的典故這樣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嗎。家長們每次感到乖巧懂事的小寶寶無限的羨慕,這是誰家的孩子如此懂事呢,家長是怎么教的呢。其實家長不要羨慕人家,只要你掌握了一定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可以讓自己的寶寶也成為如此懂事的寶寶。
寶寶的國學美德教育5大經典場景
孩子日后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個個特定的情景,把老道理與孩子的行為結合起來,使之浸潤在“孝、禮、勤、誠、恥”之中,感受美德就在身邊,在親力親為中逐漸使自己的品行高潔起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要知道,很多古老的國學經典,在今天看來,仍然適用!
場景1 吃東西時講“孔融讓梨”
如今的獨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見了喜歡的食物只顧吃獨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謙讓。此時,正是爸爸媽媽給孩子講“孔融讓梨”故事的好時機。
講完了,問問孩子:“寶寶吃東西時應該怎樣做呢?”也許,孩子立刻會挑一個最大的雞翅遞到奶奶嘴邊:“奶奶年紀大,應該吃最大的。”
因此,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將這個故事作為飯前或吃點心前的保留節目,請孩子給大家講一講。日久天長,就能將體貼關心他人的行為衍化成一種習慣了。同時,父母可以由此引導孩子誦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讀來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記住且有興趣反復誦讀,并能從中學到不少好品質。
場景2 從“黃香溫席”中懂得孝敬長輩
在家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臥,不一會兒就睡著了。這時候教寶寶關心、孝敬父母,他一定能記得牢。媽媽拿一床小被子,自己握住兩個角、讓寶寶手牽另兩個角,對他說:“看,爸爸睡著了,咱們給他蓋上被子吧,不然要凍感冒的。”然后,和孩子一起輕輕走出臥室、關上門,關掉電視機,讓爸爸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