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道理可以讓寶寶更懂事
當父母忙著做事而被寶寶打斷時,教他們誦讀《弟子規(guī)》中的相關的語句:“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見人家沒有空閑就不去打攪;看見人家身體不舒服,也不去請教問題;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別強加給他人。
教育要點:
家長應主要教育孩子做事要把握好時機,將心比心,尊重別人的感受,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在人家方便的時候才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只顧自己,這是禮貌、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爸爸媽媽不妨借助國學典籍中的基本禮儀,培養(yǎng)男孩的紳士風度和女孩的淑女風范。
場景4 出爾反爾,講“言必信,行必果”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孩子已約好了一個小伙伴到家里來玩兒,卻又被另一個小朋友邀請去游樂場或公園。兩者相比,孩子更樂意選擇后者,于是毫不猶豫地要取消以前的約定。此時此刻,教寶寶“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再及時不過了:第一句話出自《袁氏世范》,意思是,答應給別人的東西,一絲一毫都不能少;與人約好的時間,一時一刻也不能更改。后兩句分別出自《論語》,前者的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賴,結交到真正的朋友;后者的意思是說話要講信用,做事要果斷。具體到孩子的行為上,是對小伙伴的許諾一定要說到做到,不可出爾反爾。
此外,有關誠信的經典還有很多,媽媽不妨挑選一些講給寶寶聽,如《弟子規(guī)》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說出去的話,都要以誠信為先;欺騙蒙混或花言巧語是絕對不可以的。《論語》中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處世。《禮記》中也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旨在說明,講誠信是做人之道。這些格言言簡意賅,讀來朗朗上口,寶寶在記誦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接納它們、逐漸養(yǎng)成美德。等到六七歲,再系統(tǒng)地教他們誦讀《論語》、《弟子規(guī)》、《千字文》等典籍。讓孩子明白: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說:“養(yǎng)心莫大于誠”。早期教育
場景5 被幫和助人時講“涌泉相報”與“泛愛眾”
路人幫孩子撿起掉在地上的玩具,父母在教寶寶說“謝謝”之外,應利用這個情境及時給孩子講講有關感恩的格言警句,如《增廣賢文》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和《弟子規(guī)》中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解釋字面意思,讓孩子明白:在內心要記住別人對自己的點滴好處,加倍地、持久地報答,而對他人的怨恨則盡量淡化直至忘記,學會帶著感激之心生活。
當寶寶主動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為哭泣的小伙伴遞上紙巾時,媽媽要及時地夸獎孩子,也要不失時機地講講《弟子規(guī)》中的“泛愛眾,而親仁。”“凡是人,皆須愛,天地覆,地同載”,讓寶寶懂得: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上的,我們離不開周圍的人,鼓勵寶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給身邊的人一分真誠的關愛,“以愛己之心愛人”,培養(yǎng)起孩子的博愛心、慈悲心。幼兒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