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們不要尊重
面對老師的尊重,近一半的學生舉起手說:不! 作為一名中學青年語文教師,我總在不斷嘗試與學生建立一種真正平等的朋友式師生關系,實際上好象做得也不錯——學生們喜歡我,同樣喜歡我教的課。然而在不久前到南方的一次全國性學習活動中,我接觸到的一個國外教學實例使我忽然意識到:象尊重一個成年人那樣去尊重一個孩子,對于他今后的發展該有多么重要。
于是,我計劃根據目前學生學習的現狀,在仍舊與學生們保持融洽關系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廢除一刀切的教學管理方法和強制式的學習任務。在尊重學生的選擇、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其獨立人格意識的前提下,進行恰當的引導,讓學生們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運用互聯網學習。讓他們有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聽課與不聽課的權利,有依據自身的學習狀況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可以據情自己布置作業 ,依據自身的實際水平制定學習計劃甚至決定考試內容。不再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不再把強制性的命令作為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手段。
然而,讓我始料不及的是當我把這個想法提出來與學生們商量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們并沒有表現出我預料的那種喜悅,在他們稚嫩的面龐上更多的是驚愕和與之年齡十分不相稱的冷峻與懷疑。
第一次舉手表決,認為自己需要這樣來尊重的人數只有五分之二。在我的反復啟發引導下,人數才勉強過半。仍有近一半的學生拒絕尊重。以下是部分課堂實錄:
“老師,你在南方受什么刺激啦,這么不正常!
“是不是電視臺要來采訪?”
“老師,不要逗我們玩了,趕快上課吧!”
我耐心地說明:我很正常,而且是嚴肅認真的,也沒有媒體前來訪問。
學生們一陣沉默。
一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女生帶著被愚弄的氣憤忽地站起來說:“我覺得你是表面上尊重我們,實際上心里很瞧不起我們,哪會有老師真正尊重學生的,你只是在跟我們玩罷了!
于是我又一次耐心而誠懇地表明了我的態度。學生有些被打動,但似乎還不理解。
“老師,這樣的做法是對我們的尊重嗎?我覺得在我們跟老師打招呼的時候,老師認真對待我們才是對我們的尊重。”
我解釋說這種做法更能體現對學生的尊重,也更重要。很多學生開始理性地思索。
“老師,你不知道這樣做會使我們的成績下降嗎?”
“我的自覺性就特別差,如果老師不逼我,我才不學呢!”一個成績很差的學生說。
“老師,你這套辦法是行不通的。好學生或許會自覺地學習,但差生肯定會把他們背完一首詩的學習計劃定到八十歲以后。”
“我不算差生”,一個學習很棒的女孩說:“但是如果老師不強迫我學,我肯定會偷懶去看電視、看漫畫書!
一個愛看書的男生說:“我們從小學開始已經接受了六年多的奴化教育,習慣了老師家長的訓斥和懲罰,天生就是賤命,你這樣做我們會不適應的。”
“在原來的學校,我們英語老師動不動就對我們拳打腳踢,雖然不尊重我們,可我們班的英語成績是全區第一呀!币粋剛轉學來的學生說。
“我覺得家長老師訓我們甚至打我們,這都是為我們好。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克服惰性去學好,考一個好分數!
“對呀!老師,你不能說分數不重要,F在分數不夠就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學;沒有大學文憑就找不著工作,就得餓死。找工作的時候,人家又不管你有沒有個性、心理健不健康!
這時,一個父母均為高校教師、學習成績優異的女生的發言,為這次爭論的反方做了總結:“老師,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尊重!只要能讓我們的分數考得高高的,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尊重,不管老師怎么對待我們!
于是我得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兩班120名學生中,認為需要訓斥、強制性學習而不需要老師這樣尊重的占45%,這部分人中的67%是績優生;在需要尊重的學生中,有52%是班級里的所謂差生。
是優等生真的不需要尊重嗎?我認為并非如此。他們何嘗不渴望有一個自由而愉悅的學習空間。是我們長期以來學校與家庭的教育模式、社會環境使他們對于考試分數之于社會現實之間關系的理解更為成熟、透徹。他們在肩負著老師、親友們殷切期望的同時,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們唯分數論、唯名次論;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們把打罵、訓斥當作是一種尊重的形式。把羞辱當作尊重,這難道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嗎?何況羞辱的對象還是一些可塑性很強、尚未形成獨立人格的孩子。如果一味強調智力發展,而忽視學生人格、品質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我們的教育將出現“生態”危機。1971年英國的《當代心理學》刊登了一篇題為《黑板悔罪所:很難說中學不是監獄》的文章。尖銳地指出,學校教育競爭愈演愈烈,學校如同監獄,教師就象看守,學生們是在學習怎樣做馴服的囚犯。強硬而專制的學習措施所造成的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緊張,成為一些國家教學的社會特征。近幾年我們不也對一些學生因學習問題心理扭曲而自殺、殺人的事件耳熟能詳嗎?當我們再一次因清華高才生劉海洋傷熊事件悲嘆當代學生的人格與心理素質的時候,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已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我們將在今后的日子里逐步品嘗到這種片面僵化教育的后果。
20世紀70年代末,克蘭諾和梅隆已經證明:師生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教師對學生人格、情感、社交方面發展的期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成績影響最大,遠遠超過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期望所產生的影響。這項成果動搖了曾經轟動一時、被稱為“里程碑”式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所得出的結論。
我們既然不要劉海洋。那么,我們還等什么!
魯迅說: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