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探究 在反思中提高
陳倉區磻溪鎮一中 閆軍斌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實踐,實踐的核心是探究,探究的核心是反思。回顧我們語文教研組本學期新課程研討課,其教法新穎,設計獨特,參與教師多,課后反響大,可謂是在我校的新課程改革工作中綻放出了光彩。現對這幾節研討課反思如下,與大家共勉。
一、這幾節課讓我們看到了實驗教師對新課程改革已經有比較高的認識,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已經比較深刻,能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
1、創設了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語文教學環境。首先是對學生創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能從大語文教學觀出發,指導學生開展富有情趣的、帶有實踐性的、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有幫助的語文學習活動。如積累訓練、寫作訓練、書寫訓練等。再是能按照新課程理念中“增強語文學習的情境性”要求,利用現有資源給學生營造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如在黑板兩側書寫名言警句,抄寫詩詞,舉辦作文展覽等,讓學生時時能看到語文,天天能學到語文。三是教師在開展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均能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和提高為教學目標 ,圍繞學生設計教學,根據學生實施教學。
2、表現了實驗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責任心與使命感。從這幾節課能看出,授課教師能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結合自己的特點全身心的投身實驗。首先是表現出了高昂的教學激情,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教學任務輕重難易,一走上講臺,他們的教學熱情幾乎能融化冬季的寒冰,令人贊嘆。再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感召下,經過他們的努力學習,在授課中,均表現出了比較高的業務素養,言談舉止,能嚴格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來實施。特別在說課中表現出較高的理論水平。三是每位授課教師均表現出鉆研新課程的潛力,在教學中能出新、出奇、出眾,幾節研討課各有特色,不復制,不照搬,使課堂教學散發出獨特的個性魅力!
3、展示了教師在實踐新課程中的勤奮與探索、創新與求實精神。首先是在教學中注重課型設計。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均能根據其特點,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設計出合乎內容特點的授課思路。再是在教學中注重教法、學法的探究與設計,呈現的是教法多樣,新穎,運作也比較自如。三是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三維目標的達成,能讓學生在學習后真正有所得,在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能得到提高與陶冶。
4、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力,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發展天地。從這幾節課里我們看到了學生空前的表現力。首先是學生普遍能積極投入課堂教學,能用自己飛揚的思緒來表明新課程對他們的吸引力。其次是在課堂中他們能大膽的談論自己的觀點,去除了往日的羞澀膽怯,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三是從這些現象中我們可以知道新課程是適應學生的發展要求的,學生也是能適應新課程的,他們在這里敢說,能說,會說。
二、這幾節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用來反思課堂教學的平鏡,讓我們覺察到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中尚存在的一些困惑,從而發現了探究新課改的新課題。
1、語文教學實踐新課程的方略還只停留在點點滴滴和偶然感覺上,沒有形成系統性,全面性的案例經驗。缺乏總結積累,缺乏持續深入,讓人不免覺得課程改革是作給別人看的,而非利于學生的發展,使新課程改革出現“情緒化”特點。
2、在課堂教學中,表露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方面:⑴在處理稍有難度的內容時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某些教學環節是無效行為,開展教學活動時只是單一的為了完成教學的任務,而沒有思考它的價值與意義,使課堂的整體實驗效能受到影響。⑵由于教師的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在具體的操作中一些教學活動組織不很順利,如小組學習,師生互動,課前活動等;或者是對教材的研習還不夠深入透徹,在具體的施教中就顯得造作,不流暢。⑶缺乏對教學中生成性、偶然性教學資源的科學處理能力,要么忽視不顧,要么有作無價值的深究,有時會讓教師顯得局促不安,沖擊正常的教學心態。⑷學生在課堂中的大多自主活動過于依賴資料書,使得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大打折扣,可以說這是目前課堂教學中的一大頑癥。⑸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工作熱情是火熱的,但也許是初次參與,摸索前行,缺少典型引路,沒有現成經驗,所以個別時候表現出熱情高漲而能力欠缺,讓人感到美中不足。
3、通過這幾節課的研討,我們從中得到了以下的探究話題:
⑴新課程改革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系怎樣來看待?
⑵新課程改革下語文學習的新途徑有哪些?
⑶小組討論該怎樣去組織?
⑷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是什么?
⑸如何使初中語文教學系統化?
⑹教師如何更快更好的適應新課程改革?
⑺如何提高新課程課堂的教學效率?
⑻如何對待學生手中的學習輔導資料?
⑼對課堂中的生成性因素怎樣去處理?
⑽怎樣組織語文活動才更有效?
三、這幾節課中讓我們認識到要順利的實施新課程改革,擁有大的政策導向至關重要,沒有一個實踐新課程的環境,沒有實踐新課程的領導,沒有排頭兵,新課程改革可能是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新課程改革在我區已開展近兩年,但綜觀當前的實驗現狀,我們依然看到新課改大多只應用于觀摩課、賽教課;我們依然感到分數重于新課改。新課改是星星之火,卻似乎無燎原之勢。新課改只是個人行為而未上升到行政部門的重點工作。我們期望從上到下能站在民族振興的高度來認識新課程改革,高瞻遠矚,能舍棄個人小利而顧全大局,建立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運作機制,解決好幾輩人未能解決的教育難題,迎來教育事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