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經驗總結
新豐縣第三中學—2005jqp
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以“滿足需求,慎重實施,逐步推進”為基本原則,以對學生學業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有直接或間接幫助的課程為主要內容,以興趣特長輔導類課程為開發重點,做到“廣泛性”、“實效性”、“基礎性”。
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還與我校“全面發展、書畫見長”的辦學特色相一致,因此,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學一手好的選修課成為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重點。
一、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形成的幾個主要理念
1、充分理解“校本課程”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加深對“校本課程”的認識。校本課程不僅僅是區域性或本校獨特的資源,如果這樣,校本課程的開發面將是非常狹窄,根本無法完成新課程選修課開發的需要;校本課程還應包括能體現本校辦學理念、根據本校自身條件自主開發的課程。我們認為,凡是能夠提高我校學生綜合素養尤其是個性特長的課程,又屬本校老師自主開發,均為校本課程。
2、校本課程不是簡單的編寫、出版教材,這是目前許多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誤區。校本課程不是一個供師生閱讀的案頭“讀本”,而是來源于課堂教學實踐,并最后仍然要通過課堂實踐來具體實施的教案。因此,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以課堂實錄為主要形式,校本課程教材以課時為單元,以學年為階段進行分類編寫。
3、為了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我們打破了由一位教師獨立開設一門選修課的校本課程開發的思維定勢,而是充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采用分工合作、分類組合的方式。尤其是學術性講座,開發難度很大,每一次講座的內容,往往需要將若干位教師(甚至是跨學科的教師)獨立開發的同一主題的課程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模塊,供學生選修。
4、規范操作程序,初中新課程選修課以一學年為單位,在第一學期要制訂方案等準備工作,第二學期末要有考核總結,學校并統一進行檢查。
二、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措施
(一)、活動類選修課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內容。
1、新課程改革必須面對將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的情況下,活動類課程宜多樣化實施。
2、新課程有綜合實踐課程的必修課,即以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為主要內容。活動類選修課有可能與之重復。
(二)、要弄清楚初中階段的選修課的設定范圍。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基礎化、其認知特點簡單化等的制約,所以要求初中階段作為基礎教育,應該著眼于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所以,用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時間進行例如“《紅樓夢》研究”、“金庸小說研究”之類選修課的開設不宜進行。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以興趣活動為重點。
1、本校開發的校本課程主要有如下種類:
(1)、興趣特長輔導類。根據學生的需要,培養其的興趣愛好,發展其特長。文學社、書法、繪畫等。
(2)、學科輔導類。各學科課外輔導 提優、補差
(3)、課外延伸類。專題講座,使學生學有所長。 《古代詩歌鑒賞》 《古代散文閱讀》 《英語語法講座》
(4)、學術講座類。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培養興趣。 《中國傳統文化系列》 《世界熱點問題追蹤》 《科普講座》
2、具體說明:
(1)、學科輔導類校本課程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在性質上仍屬目前的應試教學。
(2)、課外延伸類優于學科輔導類。一方面培養學生在某一方面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學有所長;另一方面也促進教師在某一方面的專業發展,做到教有所長。同時由于與學生的學業聯系緊密,可以在中考中直接得益。
(3)、我校目前以興趣特長輔導選修課為的校本開發的重點,因為這類選修課實施的對象范圍廣,要求的人力、物力、文本資源等比較現實,方便操作開展。
3、具體操作要求:
①、每周一節課,以一個學年為一個周期。
②、做到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且忌空洞無物或艱深難懂;要做到深入淺出。
③、精心收集有關的素材,充分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有些項目盡量制作多媒體課件。
④、編寫教案(有些課程要有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