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現個性 彰顯特色——新豐三中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凸現個性 彰顯特色——2005jqp
——新豐三中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課程定位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由學生自愿參加,以學生活動為主,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但它與必修課程在內容、要求的深廣程度和活動形式等方面又不盡相同。校本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靈活性。它對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我校提出的“繼續保持教學質量和競賽成績在全縣的領先地位,初步凸顯學校的藝術特色”。我們致力于建構適應學校特點、適合學生成長的校本課程。
二、設置依據
1、我校以“環境一流、管理一流、校風一流、質量一流”為辦學目標,以“自立自強、和諧奮進”為特色,以“立德、崇學、礪志、有為”為校訓,讓每一個三中人都具有開闊的胸懷與視野、全面的素質與富有個性發展的特長。真正體現了作為學校主人的教師與學生在學校教育哲學上的認同。
2、學生需求的評估:我校經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我校學生的需要具有相當的一致性,主要集中在這樣幾方面:高雅的氣質、獨特的個性、全面的素質。我們做過相關的調查,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學校開設藝術校本課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也需要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來保障。
3、評估學校的課程資源。我校是新建學校,占地4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500多平方米,共投入約2500多萬元,校內綠樹成陰,明亮廣闊,兩個廣場坐落有致,為我校校園環境的藝術化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學校計算機室,語言室、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勞技室、舞蹈室、閱覽室等功能室為開展藝術校本課程提供了完善設備。寬帶網的建成和使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廣闊了信息源。校內閉路電視、演播室為學生開展藝術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設備。
三、指導思想
以促進學生全面的、主動的、有個性地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利用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使學校形成辦學特色。探索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課程目標
總體目標:為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實行開放性的辦學模式,豐富和發展學校辦學的內涵,以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讓個體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均衡地發展,提高學生素質,提升公民素質,陶冶人的情操,培養有較強適應力和創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實行培養“合格+特長”的學生發展目標,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學校管理和開發課程的能力為總體目標。
(一)具體目標:
1、學生發面:
(1)通過校本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積累藝術文化深厚的底蘊,發展個性特長,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之情。
(2)讓每個孩子都學有所長,通過校本教育,努力培養其的一技之長,為他們今后提供自我發展間。
(3)通過校本教育,塑造學生健全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豐富孩子們的人生,使他們健康快樂地生活。
(4)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2、教師方面:
(1)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拓展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轉變教學行為,增強課程意識;
(2)提高科研能力、科學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一批復合型、科研型的教師。
3、學校方面:
(1)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互整合與補充,以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彈性與多樣性;
(2)培養各類有個性的特長生;
五.校本課程的開發原則。
1、需要與實效相整合的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既要遵循課程開發規律,又要講求課程實施效益。
2.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應增強課程對學校、學生的適應性,同時還應使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實現內容的綜合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綜合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有利于培養教師和學生選擇、創新的權利。
3、自主與自愿相結合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多給學生想象、創造空間,尊重學生的意愿,自選組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4、靈活性與開放性相結合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靈活地對內容形式進行調整,體現在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差異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六、課程結構與內容
校本課程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是與課堂學科教學課程并存的重要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校本教育必須滲透于各科教學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1、課程結構設置
開設的選修的科目有12門,在分類上一般有如下幾種:
(1)、興趣特長輔導類。根據學生的需要,培養其的興趣愛好,發展其特長。文學社、書法、繪畫等。
(2)、學科輔導類。各學科課外輔導 提優、補差
(3)、課外延伸類。專題講座,使學生學有所長。 《古代詩歌賞析》 《古代散文閱讀》《英語語法講座》
(4)、學術講座類。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培養興趣。 《中國傳統文化系列》《世界熱點問題追蹤》 《科普講座》
2、課時安排
每周一節課,以一個學年為一個周期。
3、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打破年齡界限和班級次序,按興趣進行分組改革實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愿和學習狀況選擇不同的項目,讓學生學有所得、各展所長。
七、組織形式與管理體制
1、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建設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全體教師參與課程開發。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加強對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對圖書館、實驗室、電腦室等功能室的建設,開發好校本課程案例,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八、課程實施步驟與技術流程
1、確定學校校本課程目標;
2、建構本校校本課程的框架設想;
3、形成學校校本課程方案;
4、組織實施課程方案:
(1)、師資的培養:觀看校本錄象,開設學習講座,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水平。
(2)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①教導處對各類開發的校本課程進行討論評估,確定開設的科目和開設的時間,并安排指導老師。
②組織好教師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知識,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任務,能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案,或課程實施計劃并嚴格執行。并由教導處審核備案。
③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該課程的特點,制定方案;加強集體備課,制作教學用具,達到資源優化和共享。
④組織好校本課程開發,要求積極參與市級、縣級的課程研究。
⑤組織好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如一年一度的“校園十大歌手”比賽、元旦文藝演出、元旦書畫作品展等活動。記錄好學生參加的各級各類比賽的獲獎名單、先進事跡、榮譽稱號等等。
九、課程實施的支撐條件
1、構建高雅的校園文化
通過建設育人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通過構建學校的文化特色、豐富校園的文化生活;通過構建各種保障制度,使學生在高雅的教育中充分地、有個性地發展。
2、構建評價體系
(1)對教師的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 的評定,包括:教學準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評價。評價以學生評教、學校檢查教案、學生作業 等方式進行。
(2)對學生成長的評價。評價時,我們特別注重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關注學生在校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評價的方法有檢查、考查學習知識、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
3、完善校本課程的資源支持
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小組、校本課程案例集等等,為今后的課程開展提供有利的應用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