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管窺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管窺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杜斌 連云港外國語學校
摘 要: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逐漸普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語文教育在新形式的影響下,教學模式也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單一模式,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本文主要從網絡和多媒體教學兩個方面來論證語文教學模式的轉變。
關鍵詞: 多媒體 網絡 教學模式 行為主義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對知識﹑對人才﹑對人的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離不開教育,語文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在新的世紀里,社會對語文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知識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具有發展性﹑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在這種形勢下,促使語文教學模式由單一的教學模式向新的教學模式的轉變,由
計算機技術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網絡技術開始出現并迅速得到普及和發展,網絡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平等的﹑自由的﹑開放式空間,這是新型的交互教學平臺。其次,網絡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無窮無盡的資源,為教育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庫。
多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包括音頻﹑視頻超文本等多種媒體的刺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性和想象力,有利于教學情境氛圍的營造。
一﹑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轉變
1﹑傳統語文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是注重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即在教學活動過程 中,以教師的教學為主,向學生傳授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種模式有利于教師對教學過程 的把握,對學生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時期內,對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學過程 中,學生過分依賴于教師,受教師主觀上的影響,學生難以培養其主動性。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社會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的人,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滯后于社會的發展。
根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人類學習過程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的任務是接受外部刺激。學生是被動的灌輸對象,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主體。長期以來,這種理論使語文教育深受其害。近幾年來,關于語文教育的大討論在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引起重視。
2﹑語文教育應突出其人文性的特點
語文是語與文的結合體。學習語文,不僅僅要掌握漢語語言和正確使用漢語,還要學習其中的“文”。這里的“文”突出其人文性,包括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傳統的儒家文化。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一直重視人的道德修養,重視“德育”。同時,也重視語文教育的功用性,注重文以載道﹑文道合一﹑文以致用。但是受許多方面的影響,社會上普遍缺乏對文化底蘊的重視,缺乏良好修養。如:長期以來“左”的思想影響,新文化運動以來過多否定傳統文化,新時期改革開放帶來的西方思潮以及港澳臺思想文化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社會需要人文性基礎來支持、維護。人文性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據百科數據庫1995年的統計資料表明:1995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是第111位(0.549),加拿大,美國,日本位居世界前列。人文指數低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出現了一些普遍的社會問題。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要加強人文教育,注重對青年一代的人文培養。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決定了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學科的作用。
前不久,在徐州舉行的葉圣陶教育研討會上,專家們指出,
二、新型語文教學模式
1、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基礎的新語文教學模式
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樣,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教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更新的,更先進的教育觀念的產生。如: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網絡遠程教育,解決了許多傳統教學模式所面臨的問題。隨著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應用的迅速普及,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視和發展。
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輔助,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 中教學圍繞如何幫助學生“學”的問題(即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而展開。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包括:學習環境的設計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其中,學習環境是要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來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自主學習策略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需要指出的是:以“學”為中心,并非是“放羊”教學,讓學生盲目地學,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學。
學習環境的設計是外因的條件,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這里主要指兩種教育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基于計算機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融匯的。多媒體技術(Multimedia)是指通過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處理,實現文字、數據、圖形、圖象、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的交互傳遞,獲得聲、像、文并茂的教學內容。而網絡技術(Network)是指將計算機相聯接,組成網絡,以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技術。網絡技術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一個全新的、相對自由、平等、自主的交互式開發平臺。而多媒體技術提供多種感官上的刺激,使語文課更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想象力。這是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
2、網絡教學提供了自由、自主、開放的教學環境
“網絡是一場革命,使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著難以想象的變革。”
——葛洛帝《數字化生存》
計算機網絡是指用通訊設備和線路將不同空間位置,操作相對獨立的多臺計算機連接起來,配置一定的系統和應用軟件,從而實現軟、硬件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按其覆蓋地域范圍大小分為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區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Internet(國際互聯網)是廣域網的典型代表。互聯網覆蓋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擁有無窮無盡的資源。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信息交流,如:網上購物、網上炒股、網上電話、網上聊天、電子郵件等。
教學網、辦公網、校園網是局域網的代表。在當地的網絡中可以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同時,網絡是虛擬空間,每一個人、每一臺計算機從本質上講是平等、獨立、自主的實體。在一個教學網絡中,教師與學生同處于一個相對自由、平等的交互式開放平臺。因為信息傳遞的加快,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也更方便、簡捷。教師可以根據各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加以指導。在教學過程 中,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體,因為每臺工作站是他們使用的硬件,網絡上的共享資源是其軟件基礎。網絡的知識容量是任何一位教師所無法比擬的,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外界環境,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非常適合學生的“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
在語文教學過程 中,討論法是重要的教學方法。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觀念上、地位上的影響,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討論的效果往往受帶有很強主觀色彩的權威性所限制。在教學網絡中,學生與教師是網絡的各個獨立實體,通過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流。從網絡的角度來說,各實體的關系是平等的。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公平、合理的討論和交流。在網絡上進行討論的方式有:BBS(公告板)、E-mail(電子郵件)、實時聊天。BBS有很形象的中文名稱公告板,在公告板上,可以發貼。所謂貼,就是關于某一問題的見解等。在網絡中,可以公開地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E-mail是目前在網絡上廣泛的工具,通過電子郵件,學生可以隨時與教師進行交流。不僅僅是在校園里,在家也可以實現。實時聊天更方便了師生之間的實時交流。教師可以方便地對學生的心理,學習過程加以指導。
由此可見,隨著教學觀念的現代化和教學改革的縱深化,語文教材的多樣化和語文教師的學者化也將逐步成為現實,教學的現代化將成為新世紀中學語文教學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1、1919年出版的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2、朱慕菊主編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3、《中國教育史》(修訂版)孫培青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學》,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計算機網絡》Andrew S. Tranenbau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