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關于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甘肅省民勤縣大壩中學 黃祥本
思考之一:關于“下水作文”
曾幾何時,校園內刮起了一股“學生作文,教師先寫”的“下水作文”風,稱之為快速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捷徑。于是,學校便要求教師必須“下水作文”,且要工整地謄寫在專門的作文教案本上,在引導學生作文時,展示給學生,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這種作法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是否會產生什么積極影響呢?我認為不論教師作文水平有多高,對學生也是一種限制。這種格式化、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必定會限制學生的寫作思路和創新思維,很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無個性、無特色、無新意的模仿式套寫式作文,失去了作文的典范性,失去了作文的真實性。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寫,教師寫什么樣的下水文,學生就寫什么樣的實踐文,使原本豐富多彩的個性強求一律,使原本無比廣闊的生活強求相同,致使作文教學走向死胡同,失缺童心,缺乏真情,學生怎么能寫出內容新穎、形式各異、真實感人、生動形象的文章呢?要知道,作文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悟”出來的!
思考之二:關于作文批改
作文究竟怎么批改,也曾引起過很多爭論,眾說紛紜。大部分學校要求教師必須“精批細改”,從錯字病句到段落層次,從文法修辭到章法結構,從立意構思到選材布局,從條理主題到情感表達等等,要有眉批、總批,要“密批”,無一例外。作文批改完了,批改細了,也批改好了,可以說是“滿堂紅”。但這樣以來,失去了學生特有的個性、原意,失去了學生原本純樸的認知和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感悟,變成了在天真純樸的作文上強加了成人思想的材料,面目全非了,學生看不懂了,那批改的價值何在?長此以往,學生變懶了,依賴性增強了,積極性不高了,興趣不濃了,自己不改了,寫作不認真了,水平也就降低了。改多了,學生不敢寫了;改多了,傷了學生的自尊;改多了,教師代替了學生。因此,我認為學生作文教師要盡量少改,精改,改非改不可的:錯別字絕不放過,措詞不當要指出,特殊病句要修改,條理不清要指明……大部分應留給他們自己改,留給學生交流互改,教師應指導他們怎樣改。評語應恰當中肯,要有啟發性、鼓勵性、指導性。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養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習慣,也提高了寫作水平。
思考之三:關于文體
作文教學要想走出死胡同,就必須求“真”,淡化文體,超越傳統,打破模式,貼近生活,告別“假、大、空”。讓學生放心放膽去寫,寫真話,訴真情,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以“以我手寫心,以我事寫我心”。“情動于中發于外”,自然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放心放開讓學生寫一些自己最熟悉、最動情的、最想寫的,清新灑脫、自由奔放、生動活潑的散文化的文章。可記敘說明,可議論抒情;可散文詩歌,可戲劇小說;不加文體限制,多提示,少要求;不限定字數,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樣,學生一定能寫出一篇象樣的富有個性的有見底的文章來。如2002年四川眉山市中考作文題是以“善良”為話題寫一篇除詩歌外的文章,學生寫出了獨幕話劇《善良歸家》的優秀作文。我在教學中曾讓學生以“童年”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有寫詩歌的,有寫散文的,形式多樣,如有一位學生這樣寫:“童年是爸爸的教誨,童年是媽媽的愛撫;童年是燦爛的太陽,童年是湛藍的天空……童年是詩,童年是歌,童年是夢……”
思考之四:關于作前引導
引導要得法,引導要恰到好處。好的教師在作前往往善于激發興趣,創設情境,三言兩語,簡明扼要的提示就激起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把學生帶入寫作佳境。因此,教師在學生寫作前,引導要盡量少而精,防止“包辦代替”。引導得越多,范圍就越窄,限定就越死,學生的欲望也就越低。寫作失去了“興趣、欲望、自由”,就不可能寫出多好的文章來。
思考之五:關于講評
講評是作文教學中顯得特別重要的一環,教師要下功夫備好這一環,要多指導學生互講互評,互評互改。教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習作認真講評,邊評邊講,指出不足,指明修改辦法,可個別講評,可分組講評,也可全班講評。把“讀”“講”“評”結合起來,或學生讀教師講,或教師讀學生評。在講中學,在評中感,在讀中悟。講評后讓學生再改再寫,明確不足,尋找差距,促其進步;把一些優秀習作用稿紙重新謄寫出來,或張貼,或“發表”,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教師要下大力氣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超越教材,超越模式,超越傳統,鼓勵學生寫實求真,標新立異,使現代的作文具有時代氣息,使學生的寫作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社會,走進時代,走向未來,趨向簡明、短小、實用、真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