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中關(guān)于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語文新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教學方法也在一步步的革新著。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因此,作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是語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就作文教學方法的改革談談自己的思索。
思考之一:關(guān)于作文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所以新課改下的教育應注重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認為:寫作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創(chuàng)造力的鑰匙。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然而曾幾何時有人把學生作文,教師須先寫“下水作文”稱之為快速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捷徑。至于這是否真會大大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暫且不論,根據(jù)我個人教學體驗,我認為教師作文水平與學生作文水平并不能成正比,事實上學生模仿教師的“下水作文”極大限制了學生作文的思路。我比較贊同魯迅的觀點“寫小說要少看小說寫法之類的文章”。看多了這種格式化、程式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和創(chuàng)新思維,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面目可憎、無個性、無新意的模仿式套寫式作文。就象有人所形容的那樣,教師“克隆”了前人的思想,再來“克隆”未來國民的思想。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寫。師云亦云,邯鄲學步,使原本豐富多彩的個性強求一律,使原本無比廣闊的生活強求相同。長此以往,不僅致使作文教學走向死胡同,缺少童心,缺乏真情,還失去了作文的創(chuàng)新性和真實性,更違背了“人類發(fā)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我們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談何而來?又怎么能寫出內(nèi)容新穎、形式各異、真實感人、生動形象的文章呢?要知道,作文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出來,“悟”出來的!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活動,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探索精神,即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
思考之二:關(guān)于文體
有這樣一種觀點:一篇記敘性的文章,記敘、描寫性的文字必須占全文字數(shù)的2/3以上,議論、說明性的文字至多占1/3。一篇議論文,議論性文字必須占2/3以上,記敘、描寫性文字至多占1/3,否則,會寫出非驢非馬的“四不象”文章。這種過于從文章規(guī)范出發(fā)而不是從表達需要出發(fā)而定的條條框框,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導向,極有可能扼殺學生作文的生命力。教師要決意拋棄種種限制,相信學生,鼓勵學生放開膽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寫什么。就象
思考之三:關(guān)于作前引導
很多同學最怕寫作文,一到寫作文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不知如何下手。看來引導很重要,既須得法,又須恰到好處,達到開拓學生的文思,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目的。
首先,選題要切合學生實際,一次一位學生寫《感受愛》“別忘了多加衣服,別忘了寫作業(yè) ,別忘了……媽媽也真是的,整天對著我喊她那幾句名言,我又不是三歲小孩子,煩死了。……一天晚上媽媽又在不停的說著,我不耐煩的打斷媽媽的話,然后小聲嘀咕了一聲:‘羅羅嗦嗦,煩人!’我抬頭看了媽媽一眼,覺得自己太不禮貌了,連忙走了出去,我的心里很不平靜,不安使我臉上發(fā)燙,媽媽的懷疑目光不停的在我眼前浮現(xiàn),但是我沒有勇氣,對媽媽說聲:‘對不起。’第二天,媽媽只是不冷不熱的招呼我,上學時也沒聽見媽媽的響聲,以前很不耐煩媽媽的聲音,可是媽媽不喊了,我感覺失去了什么似的。……第三天清晨,鬧鈴聲把我從夢中驚醒,我又想起自己的過失,怎么才能讓媽媽原諒我呢?正在這時,聽見媽媽熟悉的聲音,別忘了上學,我一愣,心馬上跳了出來,媽媽原諒我了。我好高興。愛真是偉大,愛是無私的,寬廣的,請多多珍惜吧!”該學生最終從媽媽的嘮叨聲中感受到媽媽的愛。也就是說教師首先力爭將寫作變?yōu)閷W生的需要,引導學生感受到寫作是工具,使用這一工具,會使自己和別人和集體和社會相處更和諧。這也應了一句話“好的作文題目,會像鮮花吸引蜜蜂那樣吸引學生”。
其次,啟發(fā)學生認真觀察。很多學生對自然環(huán)境缺乏觀察,對人更缺少觀察,甚至對他們最常接觸的家人、老師和同學都缺乏觀察。為此我啟發(fā)學生寫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這樣才會寫出人物的特點。有一回布置學生寫自己的同學。我讓兩個學生站到講臺上去,讓下面的學生進行觀察然后發(fā)表意見。一般情況下學生能說出他們的胖瘦、高矮、服飾、發(fā)型,至于性格、能力是否一樣?教師可以引導。最后可以進一步引申由于性別、年齡等差異,他們的形象也是不同的。又如寫老師,提醒學生先觀察
或是從創(chuàng)設(shè)作文情景進行指導。在作文前,教師可以根據(jù)本次作文的要求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進入作文角色,激發(fā)起寫作熱情。也許三言兩語、簡明扼要的提示就能激起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把學生帶入寫作佳境。可能突然之間文思泉涌,迸出思維的火花。順勢讓學生把自己行文的思路說一說,再行之成文。
不過,教師在學生寫作前,引導要盡量少而精,防止“包辦代替”;引導得太多,范圍可能就會變窄,學生的欲望也許就變低。寫作就會失去“興趣、欲望、自由”,當然也不可能寫出多好的文章來。
思考之四:關(guān)于作文批改
作文究竟怎么批改,也曾引起過很多爭論,眾說紛紜。大部分學校包括學生及家長要求教師必須“精批細改”,從錯字病句到段落層次,從文法修辭到章法結(jié)構(gòu),從立意構(gòu)思到選材布局,從條理主題到情感表達等等。要有眉批、總批,要“密批”,無一例外,否則,他們就認為教師在偷懶是不稱職的。等作文批改完了,批改細了,也批改好了,可以說是“滿堂紅”。但這樣,學生的作文就一定提高了嗎?相反,不僅沒有實質(zhì)性的提高,反而也失去了學生特有的個性、原意,失去了學生原本純樸的認知和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感悟,變成了在天真純樸的作文上強加了成人思想的材料,面目全非了,學生看不懂了,那批改的價值又何在呢?長此以往,不僅教師累垮了沒時間鉆研教材,學生還變懶了,依賴性增強了,積極性不高了,興趣不濃了,寫作不認真了,隨之而來的是水平降低了。改多了,學生不敢寫了,改多了,傷了學生的自尊;改多了,教師代替了學生。 其實改作文就是一個思索、去偽存真的過程。既然這一環(huán)節(jié)完全由教師承包,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那我們老師不妨偷點“懶”,盡量少改,精改,諸如錯別字、措詞不當、特殊病句、條理不清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大部分應留給他們自己改,給學生寬松點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交流。因為學生在這幾方面比教師還積極認真,都想找出對方的不足,而且大部分學生對同學寫的評語的關(guān)注程度遠遠超過關(guān)注教師批語的程度。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之所以百忙之中能帶三個班的語文課不也這樣做的嗎?當然教師要指導他們怎樣寫評語,比如評語要中肯、要有鼓勵性、指導性,不能相互抨擊。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水平,體驗到作文的艱辛與成就感。
個人簡介:
陸煥軍,女,本科學歷,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已從事語文教學四年。本人在教學中,能夠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不斷地探索教學的新方法,努力讓語文教學變的更有效。
地址 徐州市銅山新區(qū)啟星中學初二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