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閱讀教學的研究
臨澤縣平川中學語文課題組
主要制作人:寒冰
課題負責人:代軍國
課題組組長:李建明
成 員:杜艷 崔愛萍 彭愛琴 智育海
一、研究的背景
傳統閱讀教學雖經若干年的探索、改革,取得了長足進展和完善,但其基本模式:固定的地點(教室)、固定的施教者及其對象(教師、學生)、固定的教學程序(整體閱讀--部分探索--回歸整體)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由于傳統閱讀教學受到時間、地域、內容等方面的限制,教學中師生性和交互性,從而導致了語文教學中少、慢、差、費的現象。
網絡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提供給人們一個以電腦技術,多媒體技術和通信技術為基礎,以個人為主的個別化學習和交互中集體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虛擬教育學習空間,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網絡教學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提出了構建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新模式的設想,并付諸探索研究。
二、研究的意義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網絡教學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
1、網絡教學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社會性。 網絡教學沒有明顯的校園界限,為學習者提供的是一個網絡化的電子環境。這種虛擬教學環境,打破了教學的地時空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參與網上學習。
2、網絡教學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個性化。網絡教學對個人一說,更像是“量體裁衣”,具有“個性色彩”。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有自己主動安排的學習環境,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網絡上的教學己經遠離過去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習為中心,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參與模式。
3、網絡教學具有很強的協同性和交互性。網絡教學虛擬了一個多功能教室,在此虛擬的教室中老師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教育的協同性。此外,由于網絡教學具有很強的交互性,是lnternet主要特征之一。這種特性,將知識本身、知識的傳受者和接受者緊密地聯系起來,實現校園之間,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使教學得以優質高效,無限制地進行。
三、研究的目的
通過對教學過程 、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革新,將傳統的基本模式:固定的地點(教室)、固定的施教者及其對象(教師、學生)、固定的教學程序(整體閱讀--部分探索--回歸整體)轉變成以電腦技術,多媒體技術和通信技術為基礎,以個人為主的個別化學習和交互中集體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虛擬教育學習空間。使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四、課題確立的理論依據及模式構建的主旨
(一)、理論依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
在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基礎上發展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語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而獲得。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是通過意義建構的途徑而形成的,學習者的認知發展呈螺旋式前進。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其中“情景”是指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社會文化背景,它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同學的相互作用;“會話”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意義構建”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也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現代教育技術正好是創設真實情景、學習環境的最有效工具。如多媒體網絡技術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多面式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個性發展,能提供圖文并茂的多感官綜合刺激,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獲取決關于客事物規律與內在聯系的知識,因而對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即對學生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體或教學環境無法比擬的。不能簡單的介紹建構主義理論,應用本課題結合起來闡述。
(二)、模式構建的主旨。
教學模式是理論化的教學方法系統概括。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的主旨在于:探索一條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創新意識與閱讀能力共同發展的教學途徑,以滿足未來信息技術對教育(指教師)以及人才(指學生)的更高要求。模式構建一方面以中外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作為理論支點,使“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能經受一種或幾種(發展、學習)理論的指導,體現這些理論并驗證這些理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努力實現從具體的教學方法研究入手,在大量的教學方法中提煉出最優化的穩定方法,力求體現教學的共性。并從整體上反映教學活動(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的規律。
五、閱讀教學的模式設計
(一)個別化閱讀教學模式
個別化的網絡閱讀教學模式是一種基于資源的學習組織方式,它強調以學生的視角去選擇、組織、運用網上的閱讀資源,達到每個人不同的學習目的,實現學生自己制定的閱讀目標。閱讀過程往往不是全面系統的,而是構建自身對某一問題的理解為中級目標。它的特點:隨時性——時間上,空間上的方便自如,只要學習者需要,隨時可進入相應的網站開始新的閱讀或繼續上一次的閱讀。自主性——它包含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動性自主選擇的權利性這兩層涵義。探究性——學生在網上不是像以前那樣從教師那里從教科書,從固定文章篇目獲取,而是在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中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自己認為 有價值或有興趣的言文本(或資料)在進行學習閱讀,獲得與個人知識體系相聯系的知識。
良好的個人信息素養是這種閱讀模式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為這種模式主要是人直接與機器進行對話,學習者主要從網上獲得所需閱讀資源,而網絡信息資源的獲取有著書本、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所沒有的特性。如數量上的量化,種類繁多,分布分散和無序等,學習者必須學會使用網絡平臺提供的工具輔導,自己有效地確定信息,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創造性地運用信息。當然學習者的信息素養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就是摒除余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幫助學生選取有益的閱讀資源,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二)網上討論式(交互式)
同步討論式閱讀教學模式。
即通過網絡在線聊天系統(CHAT)學生們就關心的文章或教師推薦學習進行實時實性、聊天式的討論。當然,這種學習模式要求參加討論的學生必須同時上網。同樣,教師也要監察院控討論進展情況。
(三)協同工作網絡閱讀教學模式。
在對網絡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我們發現,網上閱讀教學非常適合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協同工作的網絡學習模式將是未來網上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首先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們的網絡閱讀協作打開方便之門,網上教學支持系統能幫助教師給學生分組,教師只要設定分組條件(如按閱讀水平、閱讀興趣或年齡),系統就自動將學生分組,同時自動產生相關的一系列設施設定,如閱讀小組的主頁,閱讀小組討論園地,閱讀小組的郵件列表等。教師可以閱讀小組為單位,為閱讀小組的這些成員布置特別的教學任務。
協同工作的含義是在不同地方的人可以用同一軟件對同一文件一起編輯修改,又有人把它叫做知識構建團體。因為參與其中的學習者正在越來越少的指導下,尋找、分享獲取知識,互相學習。每個學習者自身就是知識的享受者、產生者與知識更新的傳播者。在參與過程中,學生分享各自的閱讀心得,并將之傳遞給團體,成員在互相討論中消除彼此的不確定性,使學生在現有能力范圍中操作的同時,在他人的幫助下認識到更高水平,并逐漸成為自己和他人學習的積極動因。在網絡上沒有權威,人與人之間關系平等的,都是網絡中的某一節點。網上的信息是共享的,在知識含量上無可性,網絡是開放的,網絡是開放的,每個人教有表達自我的自由。
(四)探索式閱讀教學模式
這種學習模式在因特網上涵蓋的范圍很廣,從簡單的電子郵件,電子涵蓋名單,到大型復雜的學習系統都有。這種模式一般由教師教學需要擬定某些特定的問題,并在因特網上公開發布,此外教師還負責對學生提供幫助。但這種幫助并不告訴學習問題的正確答案,而只是給與適當的啟發或提示,如“請到某網站區查詢文章”“請查閱某參考書、某章節”等。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
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5年 8月 1 日——2005 年12月 31 日 )
課題研究準備階段,制訂課題方案,制訂課題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 2006年 1月 —— 2006 年12月 )
課題研究實驗階段
第三階段:(2007 年 1月—— 4月 )
課題研究成果鑒定階段。 課題實驗報告,總結、學科研究論文。
第四階段:( 2007年5月—7月)
課題研究成果實踐改進,應用推廣。
七、研究管理
課題負責人:代軍國
課題組組長:李建明
成 員:杜艷 崔愛萍 彭愛琴 智育海
平川中學語文課題組
二○○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子課題設置
1、網絡技術與閱讀教學的整合…………………李建明
2、怎樣開展網絡環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智育海
3、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優化閱讀教學 ……………………………… 崔愛萍
4、怎樣指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閱讀學習…………………………彭愛琴
5、網絡環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初探………………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