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機智在語文課中的運用
(教學論文---qzl5811)
四川省瀘州市第七中學 邱志蘭
傳統的語文課是教師的一統天下,上課叫“講課”。教師津津樂道地講,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境地,時間花得不少,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長期以來,教師習慣了按照既定的教案授課。按部就班,四平八穩。學生的思維要往教師事先設定的模式里靠。稍有“出軌”,便被指責為“不專心”甚至“破壞課堂紀錄”。這樣的課堂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泯滅了學生的天性,使語文課和今天飛速發展的時代脫了節。要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能動作用。按新課改的要求,語文教學應以學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而應當好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新課程的實施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變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機智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機智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面對千變萬化的教學情景,利用意外情況與授課內容快速合理的契合,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活動引導到正常的教學上來。它是語文教師的一種重要的心理能力和素質。它要求教師課堂上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和果斷的處置力。不僅如此,它還要求教師具有靈活的思維,能自如地調控課堂節奏,引導學生、激勵學生、點撥學生,使教學過程 收放自如,動靜結合,當好課堂的“導演”,引導學生演好課堂這出“戲”。實踐證明,在語文課中適時地運用教學機智,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記得在初三下期的一天,那是上午第五節課,時間已經接近晌午。我們的教室在頂樓,室外驕陽似火,室內悶熱難當。頭頂的電扇嗡嗡作響,教室外的居民樓里飄來一陣陣飯菜的香味。我們正在上初中六冊里的漢樂府名篇《陌上桑》。在介紹了《漢樂府詩集》和聽了配樂朗誦以后,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步驟 ,教師開始作課文分析:
“同學們,學習《陌上桑》這首著名的樂府詩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對人物的側面描寫。詩中沒有正面描寫羅敷的美麗,而是通過對她采桑的工具、穿著打扮和人們見到她的反應來展示她的美麗……”
“老師,羅敷是美女嗎?”一個學生問道。
“當然。你別著急,下面我們就要分析她有多美。”教師回答道。
“同學們,不是想要知道羅敷有多美嗎?請大家朗誦下面的詩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老師,羅敷究竟有多美呀?”
“這古詩怎么這么麻煩阿,干脆直說得了。”下面的幾個男生坐不住了。
“老師,你看她不聽講,在畫畫。”一個平時愛畫畫的女生索性拿出《櫻桃丸子》畫起畫來。
看來課是上不下去了。如果這時拿出教師的威嚴說教一番,以往日絕對的權威,肯定能把他們鎮壓下去,恢復教室的秩序。但這樣一來,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接下來學生仍然是聽得索然無味。還不如將計就計,讓他們參與進來。
“好,同學們,你們不是想知道羅敷有多美嗎?我們許多同學愛畫畫,現在老師給你們時間,大家仔細研讀課文,根據詩里對羅敷的采桑工具、穿著打扮和人們的反應,發揮自己的想像,把你腦海中的羅敷形象畫出來。先在小組交流,然后各小組選出代表在班上交流。”
“阿?”
“可以畫畫呀!”
片刻的竊竊私語過后,學生們開始進入了狀態。
不一會,大家踴躍上臺展示。各種版本的羅敷不斷出現在黑板上。有古典的仕女型、幽默的漫畫型、夸張的卡通型、簡潔的素描型等等。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領會著側面描寫的精髓,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詮釋著自己心目中的羅敷形象。有畫羅敷采桑的、有畫羅敷夸夫的、還有畫羅敷痛斥使君的,真可謂“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同學們興趣大增,熱情高漲,忘了教室里的酷熱,忘了窗外飄來的飯菜香味……
教學機智是教師長期教育經驗積累的結果。它融合了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所應具備的修養、學識和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課堂教學的應變藝術,對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運用教學機智進行冷靜理智、及時有效地處理。把偶然出現的,背離教學計劃的事件,巧妙地融進自己的教學。這樣,既化解了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尷尬,又保證了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看似山重水復,最后卻柳暗花明。
工作單位:四川省瀘州市第七中學
通訊地址 :四川省瀘州市第七中學語文教研組 邱志蘭
郵編:646000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