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洋思經驗 創新課堂教學
學習洋思經驗 創新課堂教學
在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中我校根據實際,積極推行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我校與當初的洋思中學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是我們每年選派教師去洋思學習,嘗試洋思經驗的根本所在。下面我就洋思經驗在我校嘗試的一些做法向各位同行作如下匯報。
一、加強課堂教學,落實“三清”目標
1、安排自學內容,加強課前預習。教師在分析教材學生基礎上命制自學提綱,于當天下午放學前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按自學提綱在家中進行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放的自學提綱目標明確,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自學來實現目標,自學提綱同桌互相簽字,檢查項目是否完整。為了達到自學的要求,并向家長提出檢查督促的要求,家長必須過問簽字,確保自學時間。
2、檢查初學效果,規范學習行為。課堂上教師再次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學生分組討論,共同交流課前預習情況,搞清搞懂本人自學中模糊或不懂的知識點,也就是完成學習的第二步再學習過程,這部分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討論完后,學習小組確定中心發言人提出各小組遺留的問題,看這些問題其他小組的同學是怎么解決的,老師將這些問題作為本節課要處理的重點,必須細講,讓學生明了。
3、掌握知識內容,細化學習過程。以理科為例給出有代表性的題型讓學生上臺板演解答過程,過程必須要完整,這時的初練難度系數必須是最低的,要求不能過高,面向最低層學生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把握好尺度,不能急于求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處在知識積累和初步應用階段,做到基本了解掌握會用就行。
4、教師點撥,知識拓展訓練。在學生基本完成低層學習任務后展開應用型訓練,這時的訓練采取競賽式、搶答式、兵教兵的方式,題型以變式題和知識拓展為主,學生做——小組評——教師總,形成知識系統化。
5、加強檢查驗收,做好知識反饋補漏。認真落實“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制度,下午自習分前后堂,重點安排數、理、化學科教師進教室輔導學生完成當天作業 ,使當天所學知識不留尾巴。周末對重點班級、重點學科進行達標檢驗,由學校教學管理評估小組承擔這項工作,根據周測結果一月對周測存在問題多的學科再次進行復查驗收,對效果差的責令老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輔導,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通過洋思經驗在我校的應用實踐,我校去年開設的兩個實驗班學生及格率在統考中都達100%,數學、外語、語文學科優秀率都在75%以上。
二、圍繞“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目標,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一是要求教師實現“三個一”工程。制定一份年度業務自修計劃,對自己的業務提高提出明確學習目標,制定一個小課題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完成一冊課后反思記錄,經常性的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總結。
二是發揮學科集體備課優勢。要求集體備課小組一月共同研討上好“三節”集體備課匯報課。即一節“嘗試交流課”,一節“改進提高課”,一節“達標創優課”。
三是有重點的加強薄弱教師的跟蹤指導。學年未考試成績在同學科后2名的教師作為跟蹤指導的內定人選。采取以下八個環節重點調研:即備預案——說課——補案——做課——當堂測評——學生問卷——分析評議——匯總反饋。
四是抓“名師工程”。學校提出“135名師工程”計劃。培養10%的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三年爭取培養2—3名省級學術帶頭人,五年培養3—5名區級以上教學能手。現我校有區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42名,占教師總數42%,有2名教師獲省級“最佳課”評比一等獎,其中有一名教師獲全國優秀課評比一等獎,有2名省級骨干教師。
五是探討開放走讀的課堂。學校每月20日定為教學開放日,開放日期間課堂向教師、家長、學生開放。教師必須在當天聽一節課,每班安排5名學生家長到校聽課,座談交流,各班安排若干名學生到平行班對調學習一天。
六是堅持抓“三級目標”的教學管理。一級目標優秀生,二級目標中間生,三級目標后進生。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優秀生冒尖,中間生趕先,后進生過關,教學內容要求下包底上不封頂。實現教學對象的最優化。近幾年畢業會考情況;2000年1名學生獲全市第一,2001年1名學生獲全市第一,有4名學生分別獲全市第三、四、五、六,2003年1名學生獲全區第一,2名學生分別獲全市第二、第七,2005年1名學生獲全市第六,與第一名相差1.5分的好成績。學科競賽僅2003年有47名學生獲省級以上獎勵,2004年有28名學生獲省級以上獎勵。
三、加強教學管理,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1、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這是洋思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我校也始終倡導,把教學重點的定位在差異的縮小上,制定差異轉化方案和實施計劃,落實三個八分之一計劃,即一學期轉差八分之一,家長到校聽課八分之一,家校聯系八分之一,最終實現轉差率85%的任務。轉差一學期分兩個階段,責任到人,與教師月考核相掛勾,前期成績與后期成績比較,只要由不及格到及格即為轉化,這樣老師個別輔導加強了,從學法指導,學生心理糾編,知識遺漏,日常行為表現諸方面經常性的輔導,與學生交心,縮小了差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堅持從初一新生進校第一天抓起。抓好起始年級和后進生的管理,是洋思初中的一大特色。我校借鑒學習,加大對新生入校的教育管理,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始終深信“習慣決定成敗”。教育學生遠處的高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鞋里的一粒沙子,細節很重要,一個人如果不注重細節,做不好小事那是做不了大事的。抓好起始年級對我校來說尤為重要。其一、我校生源差;其二、只有抓好初一,才能為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在初一有了扎實的基礎,有了良好的習慣,到了初二、初三就能夠適應“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抓好起始年級我們的做法有三條:第一,初一開校第一周集中舉行一周的家長培訓班,講要求,講管理方法,講教育方法,介紹我校成功的做法,聘請我校馬秀玲(孩子考入清華大學)老師,給家長做教育孩子成功的經驗,請我校考入酒中的學生(廖洋、薛茹、席甲甲)給初一新同學做學法講座,請高年級學生家長介紹教育子女的方法,給家長與學生以自信。第二,初一配備較強的教師,每一門學科配一名骨干教師,加強師資力量,形成各班級教學資源的均衡。第三,初一開始實行教師的優化組合,學校聘班主任與副班主任,再由班主任聘學科教師,實行教師的雙向聘任,給班主任以管理和教師選聘的絕對自主權,這樣在班級管理和教學協調上形成合力,加強了管理上的重心下移。第三,初一新生進校進行文化課基礎測試,將測試結果交付學科教師,了解學生情況,使教師掌握學生的原有文化基礎,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輔導方案,持之以恒地抓好不同層面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爭取合格。
3、堅持從后進學生抓起。我校學生構成復雜,2004年統計全校1695名學生中,父母在大專以上學歷有36人,占2.1%,個體戶家庭453人,占59.5%,單親家庭63人,占7.1%,特困生36人,占2.1%。家庭構成情況是一低兩高,父母學歷高的比例低,個體戶與單親家庭比例比較高,這就給我們的教學與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后進生一個都不能放棄,放棄一個就會新產生一個,那樣就會造成惡性循環,今年初二轉插學生有一名連有理數加減法都不會計算,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又能說什么呢?可家長振振有詞,只因為差才到二中來,如果學習好誰到二中來?我們的老師也只有接納,怎么辦?二中沒有喪失可以教好的信心。抓“最后一名學生”我們的做法是:
一是結對幫扶,調動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將這些學生安排在教室前排的位置,與優生同桌,結成學習對子。
二是特別關注調動情感的力量。課上老師提問最多的是這些學生,板演最多的是這些學生,釋疑、點撥最多的是這些學生,課后談心交流最多的這些學生。
三是家校配合,建立家校聯系卡和作業 條制度。利用家校聯系卡一周與學生家長聯系交流一次,互通情況,發現學習和思想表現方面的問題積極主動與家長配合做查漏初缺工作。為了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和培養學習習慣,每天堅持發放作業 條,通知家長并讓家長簽字,以此來促使學生天天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
四是分層教學,分級作業 ,分類輔導。對后進生在教學內容,作業 布置上有區別度,照顧到各層面學生,這樣保證了基礎性知識的掌握,學生學有收獲,樹立了自信,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最后一名學生”有了進步,自然水漲船高。
在課堂教學中,我校各科教師能做到面向每個學生不放過任何一個后進生,不放過任何的獨立學科,而且能夠跟蹤檢查。對后進生的輔導,老師們持之以恒,善始善終,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追求精神。
酒 泉 市 二 中
二OO五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