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心靈——語文課堂開放教學探微
放 飛 心 靈
——語文課堂開放教學探微
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一直困撓圈內圈外人士。許多人尋思:語文教學究竟問題出在哪里,我們的語文教學怎么了?從教師到學生,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法,從教材內容到教學手段,從測試到評估,進行細細思量,歸根結蒂是語文課堂教學缺少應有的開放性。如教師的傳統觀念、學生狹隘的學習空間、嚴肅的教學氛圍、呆板的練習操作、單一的學習方式、統一的評價標準,諸如此類都使語文課堂教學走向封閉的死胡同。課堂教學的封閉往往是處于不自覺和不欲為之中產生的,往往封閉已久而不自知。語文課堂教學封閉的結果是禁錮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想和個性不斷趨向于規范和劃一,使學生的心靈逐步塵封。封閉會厄殺學生的靈性,相反開放使學生心靈飛翔。
筆者呼喚語文課堂教學“開放”春天的到來。無數事實證明,要培養創造性的人才,須有開放性的課堂。學生的語文學習是以個性化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為基礎,“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是學生建構語文素養、陶冶思想情感、形成良好個性的必經之途。沒有開放的課堂也就沒有成功的語文學習。
一、插上放飛心靈的翅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自主個體,他們有自由選擇、自主發展的權利。語文課堂教學應是學生自主參與各種語文思維活動,應是學生在內在學習動機的支配下進行主動知識建構和自主發展的過程,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社會家庭之間應開放地溝通和交換各種語文信息。因此引入“開放教學”理念,即學習對象開放,不僅在課堂,也可以走向社會,進大自然;學習媒介開放,不僅課本,還有影視、網絡等;學習的開放,有討論、合作、探究等;強調學生學習興趣,自主選擇和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有開放的教學思想,開放的課堂情境、開放學習時空、開放的教學方式。這幾方面的開放直接關系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積淀,創新精神的培育、創造能力的挖掘。只有活躍的開放的語文課堂,才有創造性的火花不斷出現。引入開放教學理念,給語文課堂插上放飛學生心靈的翅膀。
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理念要強調以下幾點:
(1)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富有個性化的活動和發展的過程。學生在聽說、讀寫活動中,學生在課堂的感知、理解、記憶、想象中都富有個性色彩,是學生獨特的心靈之花的綻放的過程。學生的個性和教師個性的張揚是語文課堂教學開放的重要理念。
(2)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參與的過程。自主參與是每個學習個體使外部對象的活動內化的主要途徑。同理,開放的語文課堂如果沒有學生心理的內化,就無所謂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健康個性的形成。這就要求語文課堂教學要解放學生的身心,給學生時間、空間的自由,創設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自主參與語文實踐的機會。
(3)尊重并承認學生的語文發展差異。 由于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影響,使兒童的身心發展存在著個別差異,學生的個性存在差異。按照統一目標去塑造學生,勢必會壓制一部分學生的個性發展。要使課堂教學趨向開放,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語文學習環境、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在尊重的基礎上承認差異,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建構立體多元的課堂教學目標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使人人都獲得應有的語文素養,不同的人在語文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才能培養學生應有的語文素養和健康的個性。
二 創設融洽的情境
融洽的情境指的課堂教學中有民主的氛圍、平等的師生關系,愉悅的教學情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常常受情緒的制約,他們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易禁錮自己的思維,封鎖自己的心靈。所以,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盡量地尊重每一個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和學生獨自的見解,在教學中與學生多一份“協商”,為學生提供盡可能的各種幫助,做到熱情的為學生服務。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段落講講自己的感受和見解,當大多數學生認為“坐著,躺著,幾趟跑,踢幾腳球……”是寫孩子們在草地上玩時,有位學生提出不同看法說是“寫小草,因為上下文都是寫有關小草的,課文是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我當時就表揚了這位勤于思考的學生,肯定了他的答案。有選擇的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有話敢說,有話能說,使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極為活躍和開放。
其次,創設富有情感的教學氛圍,以愛換愛。教師要“蹲下來與學生交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同解疑難,共尋真理,共享學習的快樂。如在作文和日記的批閱中我時常和學生交流思想、探討問題,學生也時常在日記中象我透露小秘密,有位學生在日記中對我說:“我烤的紅薯很甜很香,很想您能和我們一起吃烤紅薯”,也有在日記本中給我提問:為什么蝸牛不吃不喝卻不會死?狗為什么喜歡吃臭東西?我也不斷給學生解答各種問題。這樣,在師生共建的濃濃的情感氛圍中,學生的心靈變得非常靈敏和開闊。
最后,教師可利用音樂,詩詞、謎語、故事、材料、錄像等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不斷給以成功地體驗和反思,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本人的所有激情投入課堂活動,努力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學《西湖的綠》時,先后展示課文題目、有關綠的詩句,靈隱飛來峰、花港新荷的圖畫,配上了婉轉、動聽的“雷峰夕照”古箏曲,那悠揚、醉人的音樂帶領學生走進藝術的殿堂。在情境之中,讓學生圍繞“西湖的綠”發現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談自己對課文最深的一點感受,并不斷給學生以鼓勵,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成功。在視聽情境和愉悅氛圍中學生讀得興趣盎然,表達的熱情也空前高漲。
民主、和諧、融洽的語文教學情境是語文課堂教學開放無窮的源動力。。
三 建構自由的學習時空
語文課堂教學是個有機的動態系統。任何系統只有開放,與外界有物質的、信息的交流,系統才有生命活力。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人文性,有五千年的祖國文化作為語文教學的大背景,有廣闊無垠的大自然作為語文思維的空間,有充滿想象的過去末來作為語文思維的時間。
首先,語文學習空間的開放。讓學生的思維走出小教室,奔向社會生活這個的廣闊天地。引學生的思維突破教材的限制,延伸到室外,校外的農村、社區、田野、山川……拓展到電視、廣播、互聯網……使課堂變得博大、豐富、生動。
其次,語文課堂時間的開放。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是一名組織者、激勵者、協作者。讓學生自由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同一教學內容的完成讓學生有自己個性化的選擇。如魏書生老師在教學前讓學生自學整冊教材,這也就包含著開放學習時間的理念。又如安排浙教版第三冊教材的單元教學時間時,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選擇,調整原來教材的順序先學習詩歌單元、再學說明文單元。對三個同是說明文單元的篇目也可根據學生的喜好重新安排學習的時間。另一方面指教學內容時間的聯系和開放。使教學內容跨越文本時間的限制,讓古今中外的各種信息在課堂中融合交匯。開放的教學時間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誘發創造的靈感。從而形成生動、活潑、互動的語文課堂活動。
四 放飛心靈的教學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是否有實效,最終要在學生的語文實踐中體現,而開放性語文教學實踐的核心是教學方式的開放。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思維開闊,讓學生的心靈從此放飛。開放的教學方式主要有合作討論、發散聯想、自由想象、自主探究、體味感悟等。
(1) 合作碰撞。“思維的火花,來自于心靈的碰撞”,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是開放思維和情感的最佳組織方式。讓學生在討論和思維碰撞中開闊思維,使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在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交流,由于同層交往比上、下層交往更趨活躍,更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另外 4人或6人的學習小組課堂活動的形式更加多樣,更加自由,并加強了學生群體間的交流;同時還可以擴大開放的范圍,不但是組內、組間合作研討,還可以學生上臺與老師一起研討,也可以請學生的朋友、其它教師、學生家長、校外業余的語文教員等參與課堂的自由研討。促使學生加強相互協作,在自由的情境中盡情表現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潛能,迸發創新的思維火花。如教學《珍珠鳥》用“人與蛇同吃、同睡,和睦相處一百多天”的新聞,讓學生結合課文主題進行小組合作,在討論中學生發現許多有價值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人和蛇,人和鳥相處的那么融洽?人與其它生物之間應如何相處?信賴的價值是什么?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誠信的嗎?最后,還引發了學生之間關于“現代社會是否需要誠信”的一場辯論。
(2)發散聯想。學生對語文信息的收集,對課文語言的體味,創造性的表達都需要發散的思維、自由的聯想。讓學生以課文中的一個題目、一句話、一段話引發思考進行聯想,也可以讓學生從一個景觀、一件事、一段經歷進行多角度表達。如教學<<故鄉>>時,讓學生讀課文后自由補充“ 的故鄉”或“故鄉 ”,學生的填空很是精彩,有:遠去的故鄉/悲涼的故鄉 /蕭條、衰敗的故鄉/夢中的故鄉/氣悶的故鄉/清晰而又模糊的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故鄉的求索/故鄉隔膜的朋友……。又如學習〈西湖的綠〉學生由西湖的綠聯想到了梅雨潭的綠,秦淮河的綠。
(3)自由想象。利用誦讀、表演、想像,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欲,使課堂向學生的心靈深處開放。如《珍珠鳥》中,讓學生圍繞“假如你是這只鳥,你會做什么夢”進行想象。如教學《晏子使楚》中,讓學生表演,讓學生根據課文自編臺詞,想象補充故事情節。如學習《向沙漠進軍》讓學生想象未來如何治理沙漠等都實現了課堂教學的開放。
(4)自主探究。即在課堂中讓學生之間自由討論、相互質疑、相互啟發,使學生在交流中加強獨立思考,讀書感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珍珠鳥》教學中,學生通過細讀課文,自由討論發現以下問題:①課文說“信賴,往往可以創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②為什么小鳥能先怕人而后來竟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③大鳥為何再三呼喚小鳥回巢?④小鳥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說明了什么?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蓬松”為什么比“滾圓、肥胖”好?學生自主積極去發現問題,使課堂變得極為開放。
(5)體味感悟。即讓學生在反復吟詠中品味語言,感悟是指對于課文的直覺感知和直覺思維,并側重于靈感和頓悟。語文教學富有情感因素,課文中有很多可挖掘之情;語文學習又具有模糊性,可以有許多個人的理解和創造。讓學生在情境中誦讀、體味、感悟,可使課堂教學有更深層次的開放。如教學《岳陽樓記》中,教師口述 “陰云密布,陰雨綿綿,陰風卷起濁浪……和春光明媚……”兩段不同的景象,并配以適當的音樂,讓學生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形成豐富的意境。在想象中學生如臨其境,然后對照課文誦讀、賞讀、評讀。學生在情趣盎然的“讀”中,領悟“遷客騷人”的“悲與喜”,并自然而然地“引情入文”,達到與文中情境同“悲喜”的境界,實現了學生與課文作者之間心靈深處的對話。
語文課堂開放的內容很廣,開放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本文側重于從教學理念、教學情境、教學時空、教學方式粗淺談談,不免有掛一漏萬之嫌。
結束語: 開放語文課堂,放飛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浙教版初中語文課本第一至六冊
2、〈〈語文教育展望〉〉 倪文錦 歐陽汝穎 主編 2002年2月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