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語文課上到學生的心里
熊市中學 許世波
,這是語文老師教學的最高境界!
語文憑借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安坏綀@林,怎知春色如許?”語文,姹紫嫣紅、春意盎然,教師要引領著學生步入“園林”,讓學生去感受、揣摩、體驗、感悟,與課文對話,與作者交流。那么,什么樣的語文課才能算是一節好課呢?
一、課要上得質樸實效
時下里,經常聽到這樣的語文課,學生的課文還沒讀上幾遍,教師便開講起來;蚪處熥约骸俺毮_戲”,或任由學生“東拉西扯”,或多媒體“一灌到底”,或師生“才藝展示”……真可謂“熱熱鬧鬧”,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很難看得出來。我們要把課上得樸實一些,課文要讀到學生的心里,訓練要練到學生的心里,多給學生一些實惠。
1.須心中有數、目中有人
“心中有數”是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價值取向又要開掘教材蘊藏的資源,使得教學內容豐韻起來。我在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時,打破教材這本“圣經”,不囿于課本上提供的內容,創造性地“用教材教”。課前讓孩子走出教室,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尋找大自然。課堂上引導孩子通過目睹、耳聞、鼻嗅、口嘗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體手段,引領孩子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欣賞田野的自然風光,啟發孩子感悟冬天是美麗的、夏是甜蜜的、春是芳香的秋是豐收的……這樣把握教材上起課來才能揮灑自如。“目中有人”是教師從孩子的“學”出發。在《春》的教學設計中,我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思考孩子想學到什么,會怎么學,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怎樣幫助解決。給各種不確定性的出現留下足夠的空間,并把這些不可預測的事件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讓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成為師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
2.須創設情境、生發情感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弊髡邔懳恼,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孩子讀課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師要善于把握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啟發想象,步入情境。一節好的語文課,一個“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蔽以诮虒W《黃河頌》時,通過多媒體手段創設課文的情境,啟發學生想象。
3.須熟讀精思、涵泳體悟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須引領孩子經歷與課文“對話”的過程。首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個環節中要認真指導孩子讀通課文,一字末讀好,教師決不開講。其次,熟讀精思,領悟話題。“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引領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選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精彩語段等有價值的話題作為對話的主題。語文教學的本體價值就是促使孩子言與意的積極感悟、內化、轉換,進而運用個性的言語表達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進入“于是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訴。斯時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的境地,達到“我在課文中,課文也在我中”的境界。
4.須因課設練、拓展探究
語言文字是工具,不練難以深刻理解,不練難以熟練運用。但是,有些教師迷醉于“花樣翻新”、“多多益善”,于是便大搞題海戰術,孩子上起課來“真沒勁”。要上好一節語文課,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因課設練,拓展探究。一句話,就是要把訓練練在點子上,練到孩子的心里去。
二、課要上出詩情畫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會使讀者興趣濃厚,步入勝境,領略無限風光!闭Z文課更是這樣,如果課上得太平板,孩子就會昏然欲睡;如果課上得有起有伏,有鮮明的節奏,語文課才能上出詩情畫意來。
1.教學內容應疏密相間
有的教師認為講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好;講得越細,孩子就理解得越深。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意思是說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語文課也應講究“疏密相間”,教師要讀懂教材,決定內容的取舍詳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著重講。關系不大的就略講,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量體裁衣,輕重有當,剪除枝蔓,疏密相間。
2.教學過程 應張馳疾徐
節奏本是音樂用語,“張”“疾”是快節奏,“弛”“徐”是慢節奏。符合節奏韻律的語文課,不僅適應孩子的身心規律,而且能產生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在語文課上,內容比較簡單的,孩子自己可以讀懂的,可以快節奏地進行。內容比較難的,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來個慢動作。
3.教學形態應動靜結合
“動”是指講解、朗讀、討論、操作;“靜”則是指學生的默讀、觀察、思考、想象。語文課中的“動”能激活孩子學習的情緒、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靜”則有利于孩子的深入思考。如果語文課上“動”多“靜”少,就會出現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孩子的思維很少參與學習;如果“靜”多“動”少,孩子就容易產生疲勞。因此,教師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一動一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4.教學方法應山水寫意
說起語文課,我便想到了齊白石的《蝦》,寥寥數筆就把蝦的形態、質感、動勢表現得栩栩如生。那濃墨點畫的雙眼活靈活現,那浸潤渲染的腰身晶瑩剔透,那線條勾勒的須鰲柔中有剛。上語文課時突出課文主旨的內容或課堂上生成的閃光點應“濃墨點畫”,教師要加以點撥,引導孩子“見木知林”。對課文的情節、語言、情感的精彩處則“浸潤渲染”,文章不出細處,感人不深,課教不到細處,收益不多。對教學思路則“線條勾勒”,既不把語文課上成“清清楚楚一條線”,也不能上成“模模糊糊一大片”,而應注意穿針引線,主線清晰,開合自如,渾然一體。
三、課要上如春風化雨
語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諦,贊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往往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凈化孩子的心靈。一節好的語文課應達到“春風化雨”的境界,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應。
1.語文課是靈動的詩篇
語文課隨知識的傳授、能力的訓練必然有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激蕩。因此,語文課要集語言、認識、情感、人文的培養于一體,由平面變成立體。在課堂教學中要尋覓一個最佳的結合點。選點要恰當,在課文中能起到點睛的作用,語言經得起推敲,內容耐人尋味,給孩子以啟迪,能撥動孩子的情感的琴弦,“牽一發而動全身”。讓語文課成為孩子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園,引導孩子在閱讀中度過美好的時光。教學詩歌,是對人類靈魂與命運的一種探討;教學散文,是語言浸潤的情感體悟。孩子同課文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的是激情的勃發和對生命的感悟。課文就像是戲劇的腳本,孩子通過感悟進入角色,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通過體驗進入現實生活,從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2.語文課是美麗的天堂
教師要有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有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有“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的瀟灑自如。我們那些經歷單一、思想單純、生活單調的孩子正需要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真正地領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與作者息息相通,心心相應。教師要學會真心誠意地傾聽,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教師要努力用那聲情并茂的朗讀、妙語聯珠的講解、別開生面的提問、精辟警策的點撥、機智幽默的旁逸、開合自如的遷移,使得語文課具有無窮的魅力。
總之,,這是語文老師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