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的“三化”教育
魏書生老師育人有方、著作等身、成就卓著。長期以來,他在我們的眼里是神,他那一套教學方法充滿了個性和神秘色彩,我們想學也學不會。但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就可以發現,魏老師的所有教學行為中,“三化”是其突出的特點,這是保證他成為一棵教育戰線上的常青樹的要本原因之一吧?
首先是其教學權威的最大化。
如何建立教學權威,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教學權威的來源是有多種途徑的,要有深厚的學養,有豐富的教學成就,這對于魏書生來說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謊言重復了三遍都可以變成真理,何況眾人都認為魏老師有高深莫測的知識和理論呢?其實,魏老師在開始執教的時候,也不是現在這么天馬行空的隨意點鐵成金的,那時他把建立學生的知識體系稱為“建立知識樹”,雖然不乏巧干的精神,但苦干的成分不是不容置疑。也就是因為有了當年的苦干,才有了與日俱增的權威性,學生們以能夠成為魏老師的弟子為榮,那么魏老師在學習上所提出的那些要求,還不就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門,哪一個學子敢存有半點的疑慮呢?
其二是學生學習的高度自主化。
在我們還不知道“自主學習”為何物的時候,魏老師就在把培養學習自主的學習作為一項自覺的教學任務來抓了。為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魏老師有一系列的培養措施和管理辦法,比如讓學生自己學習,讓學生自己出題考自己,這既合符學生主體的精神,又能達到當前應試教的目的。
其三是其教學評價的科學化。
學習是既是一種個體行為,學習的效果更是一種長期積累和內化的行為,如果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過于頻繁,這不僅不能對學習起推動作用,反而打擊大多數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因為每次考,真正能夠考得好而得到肯定評價的人,畢竟是少數。說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反對我說,只要學會縱向比,看到自己的進步,知到自己的不足,那不就促進學習了嗎?可實際的情況是,小小年紀的孩子,沒有多少人的思想是特別理性的,感性的看問題是他們這個年齡的特點,也是權力。在他們看來,只要有比自己強的,就是失敗,失敗的結果當然是對學習的積極性產生消極的影響。孔子聲稱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沒有教導說對學生天天考不亦樂乎。從某種意義上說,現行的過于頻繁的考試,根本不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所謂檢測,而實質是拿學生的成績算工資獎金,也就是說,考試的終極關懷并不是學生,而更多是教師們們要用一個具有可比性的數字來比個張家長李家短。
而魏書生則不同,身為教育權威的他,已經出離了一般教師的評價范圍。即使不幸進入這樣的評價,也會因他是權威而以他的情況為標準。也就是說,魏老師不光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是一個出名的裁判員,魏書生特殊的身分為學生提供了相當寬松的成長空間,自主求學的精神被激活了的魏老師的學生,幸福地浸淫于知識的海洋中,以自己富有個性的方式汲取知識,陶冶情操,三年之后,那實力是無論如何也經得起考驗的。
更讓人嘆賞的是,魏老師把其教學上的“三化”融入到富有人文色彩的、滿生命關懷的教學中,形成其富有個性的教育思想體系,別人感觸多,但學不會,即使學不會,也只是我們常常議論和思考的一個熱點。
于是,魏書生老師在我們的眼里便玄乎起來。